最新消息,台灣軍事群組發現Hensoldt的官方網站上已公布售給台灣TRS-4D雷達的項目進度,2023簽MOU合作備忘錄,今年確認簽約。
才寫說8月初賴清德要出訪過境美國,川普第二任第一波軍售也要開始宣布了,然後7月中,上報報導德國就真的也要賣軍火給台灣了,直接拿到柴電潛艦的光電潛望鏡(光電桅杆),德製MTU潛艦專用主機,三部可以換掉六部北歐國家主機,以及輕巡的TRS-4D雷達,德國怎麼能只讓英國BAE跟美國賺台灣錢呢?德國車被中國打得拿麼慘,要跟台積電合作,那就連軍火也一起賣給台灣吧!捷克被攔胡。TRS-4D少了LCS的單,又一堆歐洲競爭者,美國不買就跟英國997搶客戶囉。
2023寫的輕巡配備,2025才印證
德國Hensoldt(美國入股)的TRS-4D搭配CM-330戰系
★TRS-4D 主動相位陣列雷達(美國編號AN/SPS-80)
陣面T/R組件採氮化鎵(GaN),是世界第一種頻率在5~6GHz並採用氮化鎵半導體T/R組件的雷達系統。C波段,最大偵測距離250公里、最小100公尺,可偵測雷達截面積0.01平方公尺小型目標,同時偵測、追蹤空中與水面上1000個目標。
製造商:歐洲航太防衛公司EADS,2013併入Airbus,2017美國KKR投資公司買下,更名Hensoldt,德國國防部持股。
美國LCS自由級/獨立級濱海戰鬥艦+COMBATSS-21
智利Type 23+CMS-330
★TRS-4D Fixed Panel
四面陣列,C波段,最大偵測距離300公里。
德國F-125巴登-符騰堡級巡防艦
★TRS-3D 被動相位陣列雷達
C波段,能同時追蹤400個目標,最大偵測距離200公里。C波段,監視範圍150公里,依發射單元數量分為TRS-3D/16和TRS-3D/32兩種型號
TRS-3D/16(AN/SPS-75)
德國K-130布倫史瑞克級巡邏艦
美國海岸防衛隊傳奇級
美國LCS自由級濱海戰鬥艦
TRS-3D/32
德國F-122不萊梅級巡防艦
●●●●●●●●●
接下來的預測,中信的輕巡量產艦因為拿到TRS-4D
乾脆放大到4000噸+兩組MK41+直升機庫
變回震海一級艦直接取代成功級6~8艘
兩艘輕巡原型艦繼續用997+CM-330,後續二級艦縮小不裝華揚
2000噸6艘改讓龍德來做,然後看美國賣不賣自由級
至於四面固定陣列,TRS-4D會跟洛馬SPY-7搶嗎?德國35快砲反無人機?MAN卡車、發動機,海公羊?德國工藝大家有口碑的。
■■■■■■■■■■■■■■■■■■■■■■
雖然輕巡兩艘原型艦進度順利,但台灣海軍汰除濟陽級的進度已經確定,原本排定進塢大修時程,改成直接除役,不再延續役期。因此後續接替的船艦,在這幾年內就必須補上,或者調整現有艦艇維持戰力。上報提出為了分配造船能量,要將輕巡後5艘艦艇,改由龍德造船的全新設計2500噸雙體船火力艦接手,而中信的輕巡量產型則改為通用艦只建造5艘,改用兩組以上MK41,加上海弓三防空飛彈,等同接替成功級的選擇。
以建造速度來看,2500噸火力艦雙體船等於要重頭開始,更何況雙體船要當火力艦的問題很多,結構強度不及三體船,光是原型艦出來就得測試好幾年,而非傳統單體船那麼簡單。現實上來說,目前軍用雙體船最大的就是美國的先鋒級快速運補船,以及正要服役的醫療船,並沒有直接用在一線作戰艦艇上。而2000噸以上的雙體船,目前最多就是民用客船,因為結構強度跟重量的正比,就算是客船也多半改用三體船,也就是中央有一個主船體,兩邊是小船體,這樣使用鋁合金的強度尚能支應,比如美國的LCS獨立級。因此就技術上來說,2500噸的雙體船火力艦完全是幻想等級的軍艦,沒有時間也沒有科技等你成功。
更何況輕巡原型艦的建造速度快,是因為大量使用美國星座級跟歐洲FREMM的設計經驗,簡化之後當然順利,而且只造五艘一定不符合量產成本。
所以最關鍵的問題是,要如何利用龍德造船的能量,又可以提升海軍艦艇的更換速度,又維持國內三家船廠的營生?如果2028才要搞原型艦,出來就2030,到服役開始量產就2032以後,以海軍角度來說,完全不會選這條超慢速路線吧。
現實考量,輕巡還會有幾條發展路線?用最合理又快速的選項來預測。
●●●●●●●●●
目前確定的條件:成功級不升級,服役到2030之後就陸續除役。因此輕巡的發展可以納入一級艦、二級艦兩種需求。

中信造船的兩艘原型艦後,再建造6艘量產型,維持二級艦,改用TRS-4D雷達,都有華陽垂發32枚海劍二,與拖曳聲納、魚雷管,雄三增程型6枚,雄二/雄三4枚,沒有直升機庫、艦體聲納,以上搭配3500噸以上的震海巡防艦。如果要利用龍德造船的產能,後續10艘也可以分成兩批,防空型由中信續造5艘,兩組VLS不裝拖曳聲納,反潛型5艘不裝VLS,以最快速度完成12艘的產量。
★路線2:3500噸震海巡防艦6艘
稍微放大輕巡的選擇,船體放大到3500噸,等比康定級,增加直升機庫跟艦體聲納,其他與路線1相同,目標取代10艘成功/派里級,因此裝備可以都上去,提高造價,有了直升機庫,取代成功級的條件更優,要付出的代價則是建造時間稍微延長,還要重新測試船體狀況。B砲位改裝兩組MK41垂發系統與16枚海弓三,船舯發射架改裝16枚海劍二以及4枚雄三增程型,4枚雄二/雄三。
★路線3:4000噸震海巡防艦防空型6艘
輕巡再放大,回到最初震海巡防艦的路線,4000噸,直升機庫、艦體聲納,B砲位擴張成4組MK41,裝備24~32枚海劍二,24枚海弓三,可加入反潛火箭,船舯6枚雄三增程型+4枚雄二/雄三反艦飛彈組合,整體戰力提升更高,價格更貴,是標準取代成功級的選項。因為船體可能放大到125m以上,中信造船的船廠是否能承接還有疑問,但如果能完成,中信造船會提升到中型主力軍艦的製造來源,對於股票上市上櫃很有利多。
目前已知中信造船最大建造公務船隻,海巡CG128/129兩艘,3719噸,長119.42m/寬15.2m/吃水4m/最高速度24節(約45公里/小時)。商船部分則是超低溫冷凍漁貨運搬船,長137.01m。
以上三條都是中信造船路線,預計2026編列預算,2028首艦下水,2029交船服役,然後以一年一艘的進度完成6艘,到2033全部下水。可以維持中信造船產線到2032,2030年就可以開始規劃後續產能運用。三種船型,原型艦最快,量產型次之,震海巡防艦有可能延後一兩年才完成。另外,如果G&C設計就是拿直升機庫尺寸當原型艦,那就一二線合一。
★路線4:護衛艦6艘以上
輕巡有放大版本,當然也可以有縮小版本,以龍德造船對鋁合金較熟悉,如果真的要加入輕巡的製造船廠,應該不要走瘋狂雙體船路線,而是回到輕巡的G&C成熟設計,建造原本設定的2000噸級以下護衛艦。首先前甲板縮小,只放76快砲,後甲板也縮小,不能降落直升機,只能使用無人機,後船艙也再縮短,保持能放兩座三管魚雷發射器。雷達續用Artisan 300或改海蜂眼,動力方面改成柴油機,而非燃氣渦輪,對2000噸以下船重仍可以維持一定的戰速。省下的重量可以加裝拖曳聲納,提供沱江級沒有的反潛能力。這樣改下去,船長縮短到100m以下,符合龍德造船的最大船廠規格,也讓龍德可以練練中型單體船,鋼製船身與鋁製上層的組合技術,藉由G&C的幫忙,拓展自己產品路線。
因為跟輕巡相同設計,建造時程可以大幅縮短,一樣2026開始建造,2028首艦下水,2029交船服役,以一年一艘進度,到2033全部下水完畢。龍德的產能可以持續到2032,同時以沱江級、輕巡護衛艦的維修合約,維持船廠營運。是否要追加6艘二級護衛艦,也可以等到2030以後再決定。
★路線5:神盾巡防艦6~8艘
講完中信跟龍德,台船當然也要講一講。台船手上還有多個軍方、海巡訂單,海鯤級量產型7艘,康定級升級案6艘,海巡高緯度巡護艦6艘。因為國防預算提高,磐石艦跟玉山艦的後續艦可能納入規劃,潛艦救難艦也是選項之一。
剩下的重點,就是基隆級的接替者,以基隆級的戰力,維持到2030年不是問題,但艦上裝備老舊,兩種雷達在派里級、美國兩棲船塢登陸艦都換裝後,必然成為消失性商源。而沒有神盾等級防空能力,也是台灣海軍的缺口,那麼以輕巡跟美國星座級的基礎,發展台灣的神盾防空巡防艦,看起來是除了美國二手伯克級、提康德羅加級以外的合理選擇。
台灣神盾艦的規格,6000~7500噸,6組以上的MK41,AESA等級的四面陣列雷達,可以等洛馬SPY-7在西班牙、日本、澳洲、加拿大的使用經驗,看能不能在2030年前拿到輸出許可,2028下一任總統任期開始編列預算建造,我想只要不是國民黨藍白當選總統及國會多數,應該是較樂觀的路線。
★其他路線:軍購美國自由級6~8艘
LCS自由級濱海戰鬥艦已經有1+4艘除役,今年可能還要除役4艘,如果要在短期內增加台灣海軍艦艇數量,自由級怎樣看都是唯一熱艦選擇。如果2026編列預算購入,2027改裝服役,2028就有輕巡原型艦2艘+台灣自由級4艘,可以頂上濟陽級除役之後的戰力空檔。2029又有輕巡跟護衛艦一年兩艘服役,10艘成功/派里級就能進入除役規劃。如果自由級再買4艘,則護衛艦後6艘計畫就取消。
如果沒有現成二手艦可收,那可以維持戰力的選擇就剩讓5艘錦江級繼續服役到2030,或者收編海巡安平級,讓12+5+12的三級艦撐住新船到來前的大空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