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脫
「心境如畫,自在如雲」
畫是“相”,心裏有“相”,怎麼可能自在如雲呢?這個“自在”之法,就是要人從畫相中解脫出來,如面對一幅美人圖或一幅羅剎像,在關注美女或羅剎的“相”時,人心若作意,則生起貪愛或者恐怖,甚至夢中亦會出現。
而“自在如雲”即謂廓清無明的迷謬,染愛的戀著,從“幻相”而悟入平等無差別的法性,離心緣相,離語言相,離文字相,從對心畫的執障中透出,而入於身心脫落、體悟真性的境地。這樣心中一切法不生,超越主觀客觀的覺知,倘佯在心境之畫,直覺得於一切無所礙,沒有一毫可粘滯的。如手的捫摸虛空,如蓮華的不著塵垢,這就是“解脫”,從虛妄之相中透脫出來,也就是超然于世俗之境,不為所拘。
而「解脫」,是學佛所仰求到達的最高理想的實現。
在華嚴五祖宗密的《禪源諸詮集都錄》
對“解脫”做這樣的開釋
「泯絕無寄宗者,說凡聖等法皆如夢幻,都無所有,本來空寂,非今始無。即此達無之智,亦不可得。平等法界,無佛眾生。法界亦是假名。心既不有,誰言法界?無修不修,無佛不佛。設有ㄧ法勝過涅槃,我說亦如夢幻。無法可拘,無佛可作;凡有所作,皆是迷妄。如此了達本來無事,心無所寄,方免顛倒,始名解脫。」
此偈的意思是解脫之境,呈現的是無智亦無得,無修亦無佛,勝於涅槃,于這種境界中無任一法可拘,心中無佛作意,了達無事、無寄,免于人生中的順序、高低、因果的偏差知見。
從這裡看出宗密的“解脫”如此徹底,對悟入“無生”知見有礙的「佛見、法見、涅槃見」都捨了。達至“無生法忍”的禪境,如是對ㄧ切法,“無自性”、“無實體”、“不生不滅”的真實,徹底的證悟並安住了。所以“心境如畫”,卻無ㄧ相呈現,即對外境的變化,榮辱得失,心境如如不動,不著染塵,當然自在如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