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晚上,客廳裡傳來大魚一陣嘻嘻哈哈的笑聲。阿公聽見忍不住出聲提醒:「大魚,現在都八點了妳還沒去洗澡,妳們快點,不然最後輪到阿公洗的時候,就太晚了啦!」
我們家人口多,洗澡這件事成了一種需要「分配與體諒」的默契。大魚或小魚只要一拖延,受影響的就是最後洗的阿公阿嬤。雖然他們不常多說什麼,但我們不希望孩子把這樣的體諒當作理所當然。
那天剛好輪到小魚先洗。我看到她還坐在沙發上滑手機,忍不住提高了聲音:「現在都八點了,不是說好七點半就要上樓洗澡?怎麼都不自己注意?」
小魚沒說什麼,默默起身去洗澡了。
她洗完後,我找她聊聊:「妳還記得嗎?之前我們說過,阿公阿嬤體諒我們上班上課,總是最後洗,還得打掃整理。妳們如果沒同理心,就該自己試試看這種感受。」
我接著說:「我和爸比討論過了,明天換妳最後洗,還要負責善後。爸比會檢查喔。」
⸻
隔天,小魚的『同理心體驗』正式展開。
我看看時間差不多的說:「應該洗好了,善後也差不多了吧?但樓下卻不斷傳來爸比的聲音,好像在對小魚說些什麼。」
我有點不安的和大魚說完話後便下樓去看看。
只見小魚正認真地蹲在浴室裡擦著地板,眼眶泛紅看得出有點難過。我輕聲問她:「爸比教妳的,妳有照著做嗎?」
她點點頭說:「有。」
我走進公婆房間,問爸比:「怎麼了?她沒做好嗎?」
爸比說:「有啊,她擦得很乾。我只是跟她說,不用擦這麼乾,後面讓電風扇吹一吹就好了……」
我沒等他講完,輕聲但認真地說:「你們兩個都沒錯。但第一,你事前沒說清楚她的任務,她這麼認真、用心地完成,現在卻被你否定,你覺得她會有什麼感受?這種話,應該是事後再補充,不是當下去打斷她的努力。」
「第二,這樣的回應會不會讓她覺得『原來做事不用太認真』?」
爸比沉默了一下,點點頭說:「嗯……我知道了,是我沒想到這些。」
我拍拍他的肩,沒有多說,把空間留給他們父女好好聊聊。
⸻
稍晚,小魚回到樓上。
我問她:「今天最後洗澡還要善後,有什麼感覺啊?」
她想了一下,竟然笑著說:「很好玩!」
我順勢接話:「那以後都讓妳最後洗澡、順便善後,好不好?」
她立刻搖頭:「還是不要好了。」
我笑出聲:「那就記得遵守洗澡的順序和時間喔。大魚,妳也是。」
⸻
生活中的每一個小場景,都是教養的練習場。
孩子學著遵守規則,也學著理解他人;
我們也在陪伴的過程中,練習慢下來、聽懂孩子的用心,不輕易否定他們的努力。
當孩子被看見、被理解,他們更容易願意修正,也更願意在日常裡溫柔地回應別人。
而我們,也在這些微小的家庭日常裡,慢慢長成一個更溫柔、更懂愛的爸比媽咪。
—— 予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