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始投資理財前,最重要的不是選股票、基金,甚至不是立刻學基本分析、籌碼分析、技術分析…,而是先解決以下這四個根本問題:
✅1.搞清楚自己的財務現況(現金流 & 資產負債)
如果你連自己每月賺多少、花多少、存多少都沒概念,那你根本無法評估自己能承擔多少風險。該怎麼做?先將每月收入、固定支出、變動支出列出來,並精確計算:
淨資產 = 所有資產 - 所有負債
月結餘 = 收入-支出
建立一張「個人資產負債表」
✅2.建立緊急預備金(風險防火牆)
沒有預備金,就像沒穿救生衣就跳海。市場一震盪你會恐慌,甚至被迫賣資產求現金。該怎麼做?準備 3~6 個月的生活費放在活存或高流動性的工具,先有這一筆「個人的國安基金」,再談開始投資。
✅3.投資系統化管理(帳戶規劃 / 記帳習慣)
有紀律、有邏輯地投入比亂買強 100 倍。建議拆分帳戶:日常花費帳戶 / 投資帳戶 / 儲蓄帳戶、建立記帳或資產追蹤習慣、每月檢視一次資產配置與目標進度。如果你有配偶、伴侶或家人牽涉到金錢流動,務必要溝通清楚。很多人理財做得不錯,最後還是敗在家人阻力或價值觀衝突。
✅4. 搞清楚「為什麼投資」與「投資目的」
沒有目標,你的投資只是追熱點、聽明牌,無法制定策略,也無法衡量進度。該怎麼做?問自己幾個問題:我投資是為了什麼?(財富自由?買房?提早退休?)我多久後需要用到這筆錢?我能接受的風險有多高?(會虧 10%、20% 你會睡不著嗎?)
🚫 許多人錯的起點:
他們一開始就想:「要買哪支股票?要不要買ETF?該不該買房?我要看技術面還是基本面?」這些都是「戰術問題」,但如果你「戰略方向錯了」,就算選對工具,還是輸。
✅ 最正確的起手式順序:財務現況盤點、緊急預備金建立、投資系統化管理、目標與風險輪廓釐清、再選擇投資工具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