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有香味的保養品嗎?還是總是選「無香」的比較安心?你知道你聞到的到底是什麼嗎?
很多人以為自己買的是「天然花香」、「純精油」、「清新草本」,但事實上,大多數保養品裡的香味,和植物本人沒什麼關係。

香味不是裝飾,是功能設計
從研發角度看,香味不只是為了療癒情緒,它有三個非常實際的目的:
- 遮掩原料氣味
玻尿酸、維他命B、胺基酸、胜肽……原料本身常常「不是臭就是怪」。如果你拿過實驗室的樣品,應該對那股發酵混合金屬+海水味不陌生。 - 塑造產品感受
「清爽」通常搭配柑橘或薄荷調,「修護」就來點薰衣草、「滋養」會用玫瑰或奶油味道。這是嗅覺行銷,讓你覺得有效,但不一定真的更有效。 - 建立品牌辨識度
就像你一聞就知道 Aesop 或 L’Occitane,那些味道背後都是香氛設計團隊的傑作,不是原料自然流露的天然純淨香氣。
無香≠沒味道,你其實還是會聞到東西
也有人選想避開過敏源選擇了無香款,實際上,還是感覺得到有種味道。這是因為無香不等於無氣味,而是沒另外加入香精。你聞到的,可能是:
- 原料本身的味道(像穀胱甘肽、神經醯胺、酵母萃取)
- 蓋味劑、酸鹼調整劑或其他輔助劑的氣味
- 容器與包裝材質微微釋放的氣息
無香款產品要做到「好聞」,難度其實更高,因為不能用香精去掩飾錯綜複雜的原料氣味,還要考慮消費者對氣味的容忍度與穩定性。所以原料和配方學問更大,價格也更貴。是的,有些時候,不怎麼樣的配方,可以用味道蓋一蓋......
精油 vs 合成香精,天然的比較好?
你選「天然精油」,覺得比較溫和、不傷皮膚。但事實上,精油成分複雜,往往含有數百種揮發性成分,許多是已知的致敏原。
舉例來說:
- 香柑油、檸檬油 含有 furocoumarins(光敏成分),可能導致曬斑
- 尤加利油、肉桂油 對敏感肌來說是高風險刺激來源
- 薰衣草油 有時被認為舒緩,實際也曾列入過敏原名單
合成香精雖然聽起來「化學感」,但其實可以精準控制成分、濃度與純度,反而比某些精油安全。這也是為什麼醫療護膚品或嬰兒配方,多半會避開精油,而改用微量穩定香料或完全無香設計。
真相:香味會讓你「以為」它比較有效
這句話聽起來很壞,但它是真的。
根據行為心理學研究,嗅覺會直接影響大腦的情緒與記憶中心。當一瓶保養品聞起來「貴」、「安心」、「溫柔」,你對它的期待值會上升,使用時也更容易感受到正向效果。
香味設計,是產品的門面之一。消費者第一次接觸產品時,嗅覺常是最先參與決定的感官。例如你進某品牌店或專櫃前,還沒看產品,就先聞到香味了,不是嗎?
你還沒摸到質地、看懂成分,那一下嗅覺印象,往往就決定了你會不會買單。
國際知名品牌如 Le Labo、Aesop、Jo Malone 都將「香味體驗」放在產品與品牌接觸的第一線,香味甚至成為消費者辨識產品與記住品牌的關鍵,比功效更早進入感官認知流程。
該選什麼?不是有香或無香,而是「知情選擇」
對香味敏感的人,請學會閱讀成分表中的常見致敏香料名稱(如 Linalool、Citronellol、Geraniol),選擇經過低敏測試或無香設計的產品。
但喜歡有香味也不是罪過,只是你得知道它來自哪裡、有沒有可能刺激你肌膚、是否被濫用來遮掩品質不佳的原料味。
香味無罪,錯的是不知道自己選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