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特派|【2025 坎城現場直擊】坎城後記──夢的拾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文字:《釀電影》特派員徐硯怡

回顧這十一天,電影可以是任何東西:是自由、是力量,是聲音,也是夢。而在坎城,電影更是一場大型的集體夢境,所有人的疲憊與思緒和一格格畫面交織,睡意參與觀影,意志力抵抗眼皮拉幕。在揹上行囊結束行程之前,想補充幾個今年較少人提起的類型和獎項,也許作爲最後這一場夢的拾遺──

動畫:奧斯卡動畫前哨站?

「動畫」是去年坎城影展的一大主題,除了法國導演米歇爾哈札納維西斯的《列車捎來的幸福》入選主競賽、吉卜力工作室獲頒榮譽金棕櫚獎,「一種注目」入選作品《喵的奇幻漂流》更是一路從安錫動畫影展、凱薩獎、金球獎,最後拿到了奧斯卡的最佳動畫。於是,今年坎城的動畫選片更是備受關注,大家都在期待:坎城能否找到一部足以接棒《喵的奇幻漂流》,再創佳績的動畫作品呢?

《Planètes》(Dandelion's Odyssey)

《Planètes》劇照/坎城影展 提供

《Planètes》劇照/坎城影展 提供

本屆坎城含官方選映與兩個平行單元(影評人週、導演雙週)共有五部長片動畫入選,其中「影評人週」閉幕片,日本導演瀬戶桃子(Momoko Seto)首部動畫長片《Planètes》和《喵的奇幻漂流》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影片講述四顆蒲公英種子在地球被核爆炸摧毀後,穿越宇宙踏上探險旅程,在飽受氣候劇變摧殘的星球上,尋找可以生存扎根的新家園。

延續《喵的奇幻漂流》哲思與詩意兼具的風格,但更超越了物種界線,以無對白和極簡的角色設定,透過微焦、縮時攝影和超特寫等鏡頭,將苔蘚、黴菌、真菌和昆蟲轉換成異世界般的奇幻景觀:蘑菇如被施咒的城堡拔地而起、孢子如太空船漂浮,連青蛙、蛞蝓都成了宇宙交通工具。風格各異、寫實與抽象交錯的影像,讓觀眾不知不覺進入一場引人入勝的視覺冥想,其藝術獨特性和情感深度,也拿下了本屆坎城的費比西獎。

《Arco》

《Arco》劇照/坎城影展 提供

《Arco》劇照/坎城影展 提供

由娜塔麗波曼監製(與擔任英語版配音),導演 Ugo Bienvenu 的首部動畫就入選坎城官方的特別放映單元。 影片講述 2932 年,地球已永久休眠,人類居住在地球上方的金屬樹上,與自然萬物和平共存。十歲的男孩 Arco 偷了姊姊的彩虹斗篷飛行,意外墜落,穿越時空到 2075 年,碰到孤單女孩 Iris。在這個世界裡,AI 機器人完全接管人類日常庶務、照顧孩子,家長可以盡情加班,以虛擬影像陪伴孩子,但自然並未被忘記。Iris 努力幫 Arco 尋找回家的方法,透過描繪出 Arco 口中的「家鄉」,也找到人類未來的關鍵。電影以彩虹般絢麗的色彩、精美畫風和壯闊配樂,建構出童年的奇想與離別的哀愁。看似《天空之城》+《一級玩家》《銀翼殺手》的探險故事,到最後猝不及防的哭點攻擊,流淚指數堪比《再見機器人》

首映過後的熱烈好評,與豪華的法國明星配音陣容(《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Alma Jodorowsky、《巴黎小情歌》路易卡瑞、《墜惡真相》史旺亞勞德等),也讓影片得以緊接著在法國院線上映。

紀錄片:世界的眼睛──金眼睛獎

坎城影展於 2015 年設立了「金眼睛獎」(L'Œil d'or),旨在獎勵影展所有單元(包括官方選片及平行單元)中表現傑出的紀錄長片,也是坎城唯一一個能夠跨單元全面審視紀錄片創作的獎項。歐洲影展在選片上向來不乏社會與政治議題的探討,甚至作為影展核心價值和理念的宣言,而今年的坎城影展從開幕氛圍到選片,在在告訴我們:政治即是藝術。那些說「政治歸政治,藝術歸藝術」的人,其實就已經在做出一種政治選擇了。

《Imago》: 最佳紀錄片

《Imago》劇照/坎城影展 提供

《Imago》劇照/坎城影展 提供

影評人週唯一一部入選的紀錄片《Imago》,是車臣導演 Déni Oumar Pitsaev 把攝影機對準自己,回溯自身根源和家族歷史的旅程。從小便被流放於祖國車臣外的他,繼承了父親靠近家鄉的喬治亞偏遠山谷中的一塊地,帶著夢想前來,計畫建造一棟與當地傳統格格不入的房子。在這個過程中,他也不得不面對家族與文化所施加於他的期望與束縛。

童年經歷了兩次車臣戰爭的創傷,導演選擇以節制卻有力的語言,訴說難以言喻的創傷與戰爭遺痕。攝影機彷彿不存在卻又如此貼近那些私密時刻,細微到在與父母親之間,時而親暱、時而痛苦的對話中遊走,卻又壯闊到遠眺壯麗的喬治亞山谷,和冷峻的水泥建築。大自然既是庇護所,也是記憶的載體。影片以真摯的影像,看個人如何在歷史與自身情感之間掙扎,找尋立足之地,不但拿下影評人週旨在表彰獨特視角或創新手法的「法式觸動獎」(French Touch Prize of the Jury),也獲得金眼睛獎最佳紀錄片。

《The Six Billion Dollar Man》: 金眼睛特別評審獎

《The Six Billion Dollar Man》劇照/坎城影展 提供

《The Six Billion Dollar Man》劇照/坎城影展 提供

本片是最後才被選進特別放映單元的紀錄片。一向致力於批判美國政治體系和歷史陰影的導演 Eugene Jarecki(《審判季辛吉》、《我們為何而戰?》),此次以維基解密(WikiLeaks) 創辦人亞桑傑(Julian Assange)為主角,以編年體的方式,回顧了亞桑傑從崛起到墜落,以及長達七年被困厄瓜多大使館的漫長等待。

影片犀利剖析美國身為全球第一軍事強權,從歷任總統布希、歐巴馬、川普到拜登,如何以「國家安全」為名,箝制資訊自由。結構嚴謹且條理分明的敘事主軸,加上珍貴檔案影像、獨家取得的影像證據,讓本片成為一部節奏緊湊的國際高科技驚悚紀錄片,講述了一個人如何成為符號、密碼,並最終成為全球資訊控制棋局中,備受追捧的商品 。在這個公權力與數位權力雙重威脅公民自由與個人權利的動盪時代,坎城也特邊頒發了「金眼獎十週年特別評審獎」給此片。

狗狗金棕櫚獎

The Love That Remains(坎城首映單元)

《The Love That Remains》劇照/坎城影展 提供

《The Love That Remains》劇照/坎城影展 提供

這部作品的成就,絕對不只是「那隻狗」而已!本屆坎城影展最令人驚喜的作品,非冰島導演海納爾帕瑪(Hlynur Pálmason)的最新長片《The Love That Remains》莫屬。他繼 2022 年以《神選之地》(Godland)帶領觀眾踏上一段穿越冰島的瘋狂旅程後,再度展現對影像節奏與情感層次的獨到掌握,證明他是冰島當代最重要的導演之一。

影片以一連串日常生活的碎片,描繪父母分居期間,家庭經歷的一段過渡時光。已分開卻在照顧兒女上緊密相連的藝術家母親與漁夫父親、人小鬼大什麼都玩的孩子、嘴巴停不下來的藝術經紀人、以風吹日曬侵蝕的鐵鏽創作的巨型幾何畫軸、古靈精怪彷彿聽得懂人話的小狗、穿著盔甲的稻草人⋯⋯等等,搭配安靜卻時而深沉、時而幽默、時而狂暴、時而奇幻的每個過場,交織出一幅溫暖、歡樂,有時也略帶哀愁的家庭生活風情畫。導演以帶著靈光的鏡頭,捕捉藏在生活瞬間的輕盈情感與毀滅。隨時間與水流變幻的世界──這一切最終又回到了原點,彷彿人生無意義的循環再現。這是一個「關於什麼都沒有」的電影:故事既可以在開頭之前就已發生,也可以在片尾之後繼續下去。

片中可愛到不行的冰島邊境牧羊犬 Panda,正是導演本人的愛犬,不難想見,評審團會把這個獎頒給牠,或許正是因為他們實在太愛這部電影了。畢竟,《The Love That Remains》的動人之處,絕對不只是狗狗而已。

《The Love That Remains》劇照/坎城影展 提供

《The Love That Remains》劇照/坎城影展 提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4.8K會員
2.0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2025/05/29
這位曾被伊朗政府監禁、如今仍被軟禁的異議導演,就算在再艱困的條件下,冒著影像被警方查扣、劇組人員被捕的風險,都沒有放棄過創作。今天也是睽違十五年後,潘納西首次能夠出席國際大型影展,並親自接下人生中的第一座金棕櫚獎。
Thumbnail
2025/05/29
這位曾被伊朗政府監禁、如今仍被軟禁的異議導演,就算在再艱困的條件下,冒著影像被警方查扣、劇組人員被捕的風險,都沒有放棄過創作。今天也是睽違十五年後,潘納西首次能夠出席國際大型影展,並親自接下人生中的第一座金棕櫚獎。
Thumbnail
2025/05/29
剝開蘇菲亞・柯波拉在 20 多歲時執導的首部長片作品《死亡日記》,的浪漫愛情濾鏡和幽默荒謬色彩,會發現電影的核心其實是沈重的叩問——人類是否擁有求生的「原廠設定」?當目睹他人輕易地、毫無理由地選擇死亡,我們該如何繼續踩穩眼前土地,並肯認生命的重量及價值?
Thumbnail
2025/05/29
剝開蘇菲亞・柯波拉在 20 多歲時執導的首部長片作品《死亡日記》,的浪漫愛情濾鏡和幽默荒謬色彩,會發現電影的核心其實是沈重的叩問——人類是否擁有求生的「原廠設定」?當目睹他人輕易地、毫無理由地選擇死亡,我們該如何繼續踩穩眼前土地,並肯認生命的重量及價值?
Thumbnail
2025/05/28
或許我們可以這樣說:《東方》是讓你「無法不承認」某種知覺的現場性。它是歷史的餘燼、是邊緣的殘響。這樣的作品,拒絕戲劇性,拒絕中心化敘述,拒絕情感渲染,它所剩下的,是深刻的觀看倫理實踐。你不會因此更瞭解東歐,但你可能會因而更明白:在這個世界上,有些觀看需要你放棄解釋與主導。
Thumbnail
2025/05/28
或許我們可以這樣說:《東方》是讓你「無法不承認」某種知覺的現場性。它是歷史的餘燼、是邊緣的殘響。這樣的作品,拒絕戲劇性,拒絕中心化敘述,拒絕情感渲染,它所剩下的,是深刻的觀看倫理實踐。你不會因此更瞭解東歐,但你可能會因而更明白:在這個世界上,有些觀看需要你放棄解釋與主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剛上映的時候,或許是因為宣傳的文案與電影的色調有點不同調,導致褒貶不一,但我個人很喜歡它營造出來的感覺,想稍微分享一下我對它的想法,就寫了一點簡單的心得。
Thumbnail
剛上映的時候,或許是因為宣傳的文案與電影的色調有點不同調,導致褒貶不一,但我個人很喜歡它營造出來的感覺,想稍微分享一下我對它的想法,就寫了一點簡單的心得。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 2022 年電影《醉遊西班牙》,2024 年電影《再見哥雅》和 2016 年的電影《環法心節奏》。這些電影串聯了藝術家、作品與觀眾之間的情感連結,展現了藝術的魅力。不論是作家、藝術家,還是普通的觀眾,每個人心中都可能懷揣著一個夢。而藝術,就是將這些夢境照亮的力量。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 2022 年電影《醉遊西班牙》,2024 年電影《再見哥雅》和 2016 年的電影《環法心節奏》。這些電影串聯了藝術家、作品與觀眾之間的情感連結,展現了藝術的魅力。不論是作家、藝術家,還是普通的觀眾,每個人心中都可能懷揣著一個夢。而藝術,就是將這些夢境照亮的力量。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記錄了作者參加臺北電影節六部影片放映的觀影心得,藉由對每部影片的描述和感想,探討了臺北電影節的各種電影類型和主題。從西班牙到日本,每部電影都有獨特的故事情節和意義。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記錄了作者參加臺北電影節六部影片放映的觀影心得,藉由對每部影片的描述和感想,探討了臺北電影節的各種電影類型和主題。從西班牙到日本,每部電影都有獨特的故事情節和意義。
Thumbnail
也許是因為榮譽金棕櫚頒給了吉卜力,今年坎城的動畫片單特別熱鬧,不僅像以往一樣出現在海灘放映及特別放映單元,竟然還擠進了一種注目跟主競賽單元,實在難得。這些殺進坎城的動畫作品,究竟有何過人本領?本篇專題報導帶您一探究竟。 《Silex and the Ci
Thumbnail
也許是因為榮譽金棕櫚頒給了吉卜力,今年坎城的動畫片單特別熱鬧,不僅像以往一樣出現在海灘放映及特別放映單元,竟然還擠進了一種注目跟主競賽單元,實在難得。這些殺進坎城的動畫作品,究竟有何過人本領?本篇專題報導帶您一探究竟。 《Silex and the Ci
Thumbnail
拍電影的人是瘋子,電影是愛的結晶。訂閱「航電影的海」沙龍,即可獲得「本月選片」獨家影評文章。
Thumbnail
拍電影的人是瘋子,電影是愛的結晶。訂閱「航電影的海」沙龍,即可獲得「本月選片」獨家影評文章。
Thumbnail
去年是大疫退散解封之年,生活回歸正軌,年初時的確有點報復性消費的觀影心態,但下半年後真的是有不少想看的作品。
Thumbnail
去年是大疫退散解封之年,生活回歸正軌,年初時的確有點報復性消費的觀影心態,但下半年後真的是有不少想看的作品。
Thumbnail
自從前年夏天搬到台中之後,我離電影的距離就越來越遠。少了影展,少了可以從容看片的台北檔期,那些成天繞著電影打轉的生活軌跡,彷彿像是上輩子。但我還是還是相信著電影。本文將會依序介紹十部2023年的個人電影,每部作品都有它的柔軟與尖銳,正好觸及了我這一年的所思所感,分享給你。
Thumbnail
自從前年夏天搬到台中之後,我離電影的距離就越來越遠。少了影展,少了可以從容看片的台北檔期,那些成天繞著電影打轉的生活軌跡,彷彿像是上輩子。但我還是還是相信著電影。本文將會依序介紹十部2023年的個人電影,每部作品都有它的柔軟與尖銳,正好觸及了我這一年的所思所感,分享給你。
Thumbnail
(以下為觀影次序) (內文有雷亦有個人獨斷感受還請慎入)
Thumbnail
(以下為觀影次序) (內文有雷亦有個人獨斷感受還請慎入)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