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倫】電影終究是一場太美的夢。

2024/04/19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電影是一場太美好的夢,讓人捨不得醒來。

我們往往只會看到電影完成後的樣貌、影星在螢光幕前,光鮮亮麗的一面。然而一部電影的製作過程都是費時費力的,演員拍戲、走紅毯、上節目跟舞台的造型都是打扮過的,他們的人設、說出來的話,也都是安排過的。影視產業不是只有好的一面,時間倒轉回𝟏𝟗𝟐𝟎年,在資源不足、法規保障未確立好的年代,工作人員傷亡是家常便飯。拍片現場的混亂,導致意外頻仍。一次次的𝐍𝐆不僅讓觀眾玩味,同時起到緊張感層遞的作用。本片節奏快速,在配樂適時映襯下,三小時的片長絲毫不覺拖沓。

曼尼(迪亞哥·卡爾瓦 飾演)和妮莉(瑪格·羅比 飾)嚮往好萊塢,渴望成功,卻在名利場中,逐步失去自我。妮莉還沒進入演藝圈,倒是先染上了毒癮和賭癮,而她自稱天生的明星,顯得格外可笑;曼尼只是覺得電影很偉大,但不知道自己想做的確切是什麼。他就如同我們這些影迷,著迷於影像的魅力,想成為影視產業的一份子。整部電影大部分也是從曼尼的視角來看每個角色的發展。曼尼、妮莉剛認識時,漫談著自己對電影的熱情,有《樂來樂愛你》的既視感。但私以為 𝐋𝐚 𝐋𝐚 𝐋𝐚𝐧𝐝不論在人物情感還是角色動機方面都略勝一籌。另外,傑克(布萊德·彼特 飾)不斷說電影帶來了某種意義,卻又說不出具體話語。可能曼尼跟傑克對電影的著迷無法用言語述說,至少編導達米恩沒有硬塞金句在裡面。他讓影像說明一切,沒讓角色在不合時宜的時刻說出太漂亮的話。

𝟏𝟗𝟑𝟎年代,有聲電影出現,讓黑人樂手有機會躍升為主角。導演和製片卻嫌黑人演員不夠黑,叫他在臉上塗炭粉,如此侮辱人的行為使得黑人樂手憤而退出。還有,妮莉和茱莉小姐的女女地下戀情被曼尼拆散。這兩段揭示了當時有色人種跟𝐋𝐆𝐁𝐓𝐐+族群,都還是地位低下、甚至是被禁止的處境。

電影不斷演進,拍攝技術不停進步。茉莉小姐的失業,也帶到了字幕卡被淘汰的情況。默片演員因著有聲電影的出現而被淘汰,人生如戲,我們跟著電影目睹了妮莉和傑克戲劇化的人生。

電影巨輪不停運轉,而且極為快速。觀眾口味頻繁改變,跟不上時代的注定被淘汰。末段曼尼坐在影廳,彷彿看到了未來的電影,有更多樣的變化,他不禁感動的流下淚。而我們現在就位在電影視覺效果發展到極致的浪頭上,串流平台的出現,卻讓願意進電影院的觀眾變少。達米恩利用這部片,讓大家看到了電影院存在的必要性。你必須坐在裡面,才能讓自己跟角色共同經歷那些悲喜交加的時刻。在光影帝國,人們不再覺得孤單,而且能體驗多樣人生,是很棒的逃避方式。就像曼尼說的:「人們無須過自己的爛人生。」傑克康納德也認為:「電影一定為普羅大眾帶來了某種意義。」因為一般人民買不起百老匯歌劇,他們想放鬆,就可以去戲院,沉浸其中,暫時忘掉煩惱。

長江後浪推前浪,演藝圈不斷有新星出現,當時再怎麼有名的演員,最後也不過是滄海一粟。第一個稱讚傑克有才華的喬治死了,但沒人在乎,因為他不有名。傑克反而是懂得飲水思源的。對於演員來說,幾百年後的年輕人看他們的電影,跟電影角色會有一見如故之感,都是由於影像的魔法加成。

不委婉針砭做作虛偽的上流社會,妮莉直接吐給觀眾看。好萊塢的虛華,都透過荒淫無度的派對讓我們這些觀眾窺見。大膽、獵奇的賭場地下表演,隱喻演藝圈像馬戲團。賭場老闆說某個傢伙就是天生的明星,為了錢他什麼都願意做。巴比倫把影視產業最醜惡的那一面掀起來,驚世駭俗。

這部片非常重口味,但現在的觀眾不就愛這個嗎?達米恩投其所好,各式聲光刺激的感官衝擊,在後半段有增無減。假如把諸多重口味的戲碼拿掉,我會更喜歡這部片。

曼尼只是喜歡電影的偉大及片場的盛大,但不知道自己想做的事情是什麼;傑克一直口口聲聲說著想革新,卻沒什麼行動;妮莉渴望成名、賺大錢,這個唯一有明確目標的角色,卻最快迷失自我。所有的人物都只是追著電影的幻象跑。

好萊塢是把雙面刃,讓人沉醉卻又使人虛頹。但依舊有許多人為了成名,而奮不顧身。曾經紅極一時的傑克,大勢已去,失意的他選擇自我了斷;而妮莉因為毒癮跟賭癮引起的財務糾紛,生命也在她的演藝生涯高峰戛然結束。

電影終究是一場太美的夢。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