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我分別前往馬祖與綠島,進行了兩段三天兩夜的旅行。旅途中所見的風景依然美麗動人,無論是馬祖戰地風情的坑道與海岸線,還是綠島湛藍的海水與豐富的海洋生態,都讓人心曠神怡。然而,在旅途中與同行旅客的對話中,也讓我不禁開始反思:為什麼明明台灣這麼美,卻有越來越多的人寧可出國也不願在國內旅行?

以這兩趟旅程為例,馬祖三天兩夜的套裝行程總花費約為13,500元,綠島則略便宜一些,但也要一萬出頭。如果選擇自由行,綠島一間普通的民宿,平日一晚房價常見三千元上下,若住五天四夜,光是住宿就要花費12,000元,再加上交通、餐食與門票等,總開銷很容易超過兩萬元。這樣的價位,讓人難免比較:同樣的預算,如果選擇飛往日本、韓國或馬來西亞,甚至能入住星級飯店、享受當地美食與異國文化體驗,且許多廉價航空與海外促銷方案也讓整體費用更具彈性與選擇性。

當然,住宿業者也有自己的苦衷。他們面臨招工困難、人力短缺、原物料上漲等問題,必須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此外,旅遊淡旺季差異明顯,使得業者在旺季必須多賺一些以彌補淡季損失,這種「旺季撈一票」的生態,也無奈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但問題是,這些成本上升的說法,往往缺乏公開透明的數據支持。消費者很難知道:一間三千元的民宿,背後的營運成本是多少?那一晚一萬元的露營區,又是否真的值那個價格?當資訊不對等、價格缺乏透明機制,旅客自然會產生疑慮,進而轉向價格更具彈性且服務較佳的海外旅遊市場。
從政策面來看,台灣的旅遊補助往往偏重特定族群或淡季推動,雖有助於短期刺激,但無法解決長期結構性的問題。政府若真心想推動國旅,應著手於以下幾個方面:
- 提升整體旅遊品質:除了硬體建設,應更多地重視導覽解說、旅遊動線與在地體驗的深度,讓遊客願意「花得其所」。
- 建立價格透明平台:藉由第三方機構或公私合作,建立住宿與景點費用的成本分析與評比機制,提升信任感。
- 鼓勵在地永續經營:獎勵願意投入長期經營的業者,提供專業培訓與融資協助,取代短線套利心態。
- 優化交通接駁系統:偏遠地區如馬祖與綠島,交通是最大門檻。若能提升航班穩定度、設立統一票務與轉乘系統,可降低遊客的心理與實際負擔。
對我來說,馬祖的坑道、綠島的海岸,還有那些早晨海風吹拂的瞬間,是無可取代的旅行記憶。但若從一位普通旅客的角度來看,台灣的旅遊環境確實面臨瓶頸,價高質平、供需不平衡,是眼前急需面對的現實。
旅遊,不應只是短暫的消費行為,更是一種文化與情感的連結。當我們說「在地深度旅遊」,不應只是口號,而是要讓旅人真的感受到:我花的每一分錢,都值得。我相信,台灣仍有無數值得探索的角落,只待我們共同努力,讓「台灣之美」不再只是行銷語言,而是真正留在每個旅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