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午後,我去了朋友的公司。他泡了壺茶,我們坐下閒聊,我的目光無意間落在他茶几上的一件小物上,一個茶寵,瓷質,溫潤,有著微妙的曲線與厚實的輪廓。
「你這鯨魚挺可愛的。」我說。

朋友愣了一下,笑了:「那不是鯨魚,是牛啊。」
我頓了一下,再定睛去看,那雕塑的身形明明長得像海中的巨獸,有著柔和的弧線和彎曲的背,我幾乎可以想像牠從深海浮出水面,掀起海浪的樣子。
「不可能,那明明是一條鯨魚。」我回。
他指著另一個角度讓我看:「妳站這邊看,妳會發現牠有角,那是牛的角。」

我轉過身,彎下腰,低頭重新審視那個小茶寵。果然,在另一個角度下,那原本如魚背的弧線忽然變成了牛的背肌,那對我原先忽略的「魚鰭」,其實是牠彎曲的雙角。是啊,我錯了,但這個錯,竟讓我感到一種近乎溫柔的啟發。
原來,有時候我們之所以誤解,不是因為我們愚蠢,而是因為我們站錯了位置。
很多事物,很多人,也是如此。當我們太快地用自己的眼睛下定義,便容易錯過事物的本貌。有些人說話粗魯,也許那是因為他經歷過太多被誤解的時光;有些人選擇沉默,也許那是他在喧囂中尋得的自保方式。我們站在自己的立場看他人,容易輕率地下結論。他這樣是懶惰,他那樣是冷漠,卻很少試著移動腳步,用不同的角度重新審視。
也許他不是你以為的那條「鯨魚」,他只是你未曾理解過的「牛」。
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學會了判斷,卻也因此慢慢失去了等待的耐性與理解的柔軟。於是我們變得主觀,堅持己見,甚至對錯誤的觀點抱有自信。可這世界不是平面的,任何一件事情、任何一個人,都像那茶寵,有無數個角度可以觀看,從某一個角度,它確實是你以為的模樣;但當你繞過去,換一個光線,換一種心境,你會發現它其實另有深意。
人生,就是這樣一場不斷繞行的觀看練習。
那隻茶寵仍舊靜靜地躺在茶几上,不說話,也不辯解。正如這世界上多數的事物,不會主動要求我們理解,但願我們願意走近一些,再走近一些,不是為了證明對錯,而是為了看清本來的模樣。
從此之後,我會記得那隻「鯨魚」,也會記得那是一隻「牛」,牠教會我,人與事的真相,從來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取決於我們用什麼樣的眼睛去看,用什麼樣的心去接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