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畫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重新認識色譜,它的輕重深淺、堆疊層次,在平坦的畫面展開前後、左右及上下的角度。
藍天、海水、沙灘的層次易掌握,佔了絕大部分的版面。正當我把握可以在兩小時內完成畫作時,卻在畫樹幹、樹枝,與一個練瑜珈的肢體動作上栽跟頭。
畫面裡的樹枝本就是走一個「減壓」、「不繁複」的風格,但當老師要我從沙灘上開始扎根往上延伸時,我卻來回無數遍。所謂主要樹幹、延伸樹枝,要自然的,還是不按規則的?
那一刻,驚覺扎根扎得深,耗時萬分。
關於樹幹的顏色呢,深咖啡、帶紫帶深藍,好與畫面呼應,但怎麼畫出那種混色感;樹幹粗細我也著墨了許久,太細不合理,太粗又怕搶了主元素。
留白,留空間,以非邏輯對抗過度描繪。
最後我與老師點頭定案。
至於瑜珈小人物的肢體動作,展現勇士二指向前方的堅定。老師請我從頭、身體、腳依序描出輪廓。
沒想到小人物的手臂該多高、多長;腿部的線條、粗細、角度,如何突出她腳踩薄墊子與軟沙灘的發力感?我將近放棄,因為那需要素描基礎、空間結構來補強。
這次的畫作練習讓我重新思考兩件事:
1. 樹枝、樹幹與樹冠之間的關係。
2. 人體結構的展現與如何讓它說話。
天色已晚。我提著畫作回家,一路上風大得快吹散畫作,我盡力的讓它固定,另一方面,同時感受風阻、以及自身抵抗的力量。而我問自己,自然界中這種最無形的話語,又如何表達在畫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