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歡聆聽產業界心聲。
無論在生活模式、工作態度,世代之間可能存在誤解,然而,明白他們口中所提到的 #競爭力下滑 現象。
董事長舉例說,他們不搭計程車、他們不會送洗衣服、他們拿到錢急著買房養小孩。他感嘆著:
我們真的還要每個學生都去念大學嗎?
有大學文憑的年輕人,但看不懂進口精密機器上的英文(結果菲律賓外籍勞工看懂了)、有大學文憑的年輕人,但不比外籍勞工勤快。
我們雇用越南、菲律賓與印尼的勞工,培養他們技能與專業。他們可能回到國土上,成為我們未來的競爭者。
我們是否走在美國的後塵,請不到好用的勞工,於是技術產業逐漸消失。
董事長提到,他也關心起自閉症的問題,任何現在的社會問題。
那種聽上去是為人父母的口吻,急切而憂心。
.
塑膠產業分為民生塑膠、工業塑膠、精密塑膠,擁有高科技與利基的,能享有市佔與談判的空間,但今日所談的民生塑膠確實困難。
董事長說,你去新莊、三重走一趟,那裏廠房大門通常敞開,與老師傅談談。他說他曾拜訪一個工廠,共三個員工:爸爸、媽媽、兒子,24小時輪班。你說他們要不要做呢? 為了糊口飯,得做。
而我們談及轉型,他說,談何容易。
4475家塑膠產業,若僅有不到50家在政府補助下進行轉型,而且企業可能只是數位化,而非進行 #機聯網,更別談資料分析、共享,甚至智慧工廠。
他說,知道未來會往那裏去,但中小企業還看不到、做不到,就關門了。
董事長說著,去年他的企業在美國有廠了,能說產品是Made in USA,也不必被代理經銷掐著脖子,川普關稅匯率大戰也不太影響。
一切都是幸運,但他也明白並非屬於每個企業,機會就是這樣,可遇不可求。
我從聽著1960年代的過去榮景,到2025年的困境重重。
昨是今非,於是我們明白彈性是重要的,思維必須是轉動的。
在商言商,做生意,攢人情。但 #產業空洞化 這一詞,我剛畢業時就聽著,如今,結構性的問題仍沒有對策;就如同談 #世代斷層,所以我們想踏實地做人才培育,但若人都養在辦公室時,反而不接地氣了。
.
訪談結束後,他笑著說,不好意思,講了不好聽的話,不好意思扯到年輕人的問題。
但我笑著想,其實我更有感觸地是,未來我們的孩子真的必須在激烈的升學制度下廝殺嗎? 就像董事長說的,真的都要去念大學嗎? 窄路是否比較好?
擁有專業技術,甚至與科技同在,反而是條路,我們都希望未來必須是條條大路通羅馬,不停在困境中突圍,而 #MIT 還可以拿來當最響亮的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