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台灣再度面臨COVID-19病例上升潮。據Yahoo新聞報導,全台就診人次可能突破20萬人,政府緊急呼籲民眾在三種情況下應佩戴口罩。然而,除了醫療院所外,許多民眾也發現:快篩試劑又買不到了。
這樣的場景,是否似曾相識?
從快篩、酒精、到口罩,每一次疫情來襲,民眾總是得靠運氣才能搶到基本防疫用品;而當疫情趨緩,相關政策與產業支持又如退潮般消失。這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除非我們正視問題核心:台灣缺乏一套穩定、制度化的醫療物資儲備政策。🏭 口罩廠商數量從600家驟減到50家,誰該負責?
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初期,政府迅速召集企業投入生產口罩,短短數月內,全台產能暴增,形成超過600家口罩工廠的「國家隊」。這在當時是全民讚揚的政策成功案例。
但四年過去,根據業界與媒體報導,目前仍在營運的合格口罩工廠可能不到50家。大量設備閒置、人員解散、技術凍結。這並不是市場自然淘汰的過程,而是政策缺位下的連鎖崩解。
當年鼓勵廠商投入,政府承諾「協助產業轉型」,如今卻完全未見中長期政策收尾。這些曾為國家防線犧牲資源與風險的廠商,如今反成最被冷落的一群。
🧪 快篩荒重演,反映政府「用完即丟」的政策邏輯
今年春天,快篩需求再度飆升,不少診所、藥局出現斷貨情況,民眾四處奔波尋找試劑。一如當年口罩荒與疫苗之亂,台灣的醫療物資政策似乎總是在「出事後才補破網」。
而問題癥結,其實早就浮現——
- 醫療物資沒有常備制度
- 政府不願長期維護基本產能
- 戰備儲備僅流於緊急採購,無常態機制
這種「臨時抱佛腳」的治理模式,在政治上或許能撐過風頭,在民間卻是一再累積的不信任與失望。
🛡 為什麼口罩不能只靠市場供應?
許多人認為,疫情過後口罩需求減少,廠商自然退出是市場調節的結果。但若口罩定位是「醫療級戰略物資」,那麼它就不能只依賴市場供需。因為一旦疫情升溫,需求將瞬間暴增,若沒有可啟動的產能與充足儲備,將無法應對。
而這樣的儲備與產能維運,本來就該由國家主導與分擔責任,而不是讓市場自由崩潰後再來緊急徵調。
✅ 政府應立即啟動的四項改革建議:
- 制定醫療口罩與快篩的戰備儲備標準:比照糧食戰備、水庫管理,建立制度化的儲備量與更新機制。
- 盤點現有合法口罩生產線與產能,建立「可啟動名單」,在有需要時能快速恢復生產。
- 提供產線維運補助與訂單保障機制,鼓勵少數留下的合格廠商維持最小可運轉狀態。
- 推動中央與地方合作平台,讓地方政府能依地區風險提早調度、支援、備援資源。
🚨 防疫不能靠記憶,制度才是安全感的來源
當年口罩國家隊的榮光不該只是歷史照片上的一幕。它代表的是:台灣在危機中曾經做對了一件事。
但現在,若不讓制度留下、讓產能穩定、讓戰備常態化,那麼下次病毒再來,不只是醫療資源會再次告急,連民心也會徹底潰堤。
這是給政府的提醒,也是社會該有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