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防疫物資需要「非市場邏輯」的制度保障?
「市場會自己找到平衡。」
這是新自由主義經濟學者的金科玉律。 但在疫情來臨時,市場真的會自動供應你需要的口罩、防護衣、快篩試劑嗎?
2020年的經驗告訴我們:不會。而2025年疫情再起、口罩廠幾乎全軍覆沒的現實,讓我們必須認真問一個問題:
為什麼防疫物資這種「看似普通、但極度關鍵」的商品,不能只靠市場來決定存亡?
答案很簡單:因為這是一場市場無法有效解決的風險對賭。
一、疫情就是最典型的「市場失靈情境」
根據經濟學教科書的定義,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發生於下列幾種情況:
- 外部性(Externality)
- 公共財(Public Goods)
- 不對稱資訊(Information Asymmetry)
- 不完全競爭(Imperfect Competition)
- 時間不一致與突發事件風險(Temporal mismatch & shock)
防疫物資同時命中以上五種條件。
讓我們逐一解釋:
✅ 外部性
一人戴口罩,受益的是整個社區。這種正向外部性會讓私人部門生產不足、消費低估。
✅ 公共財性
疫苗與檢測具有「非排他性」(全體受益)與「非競爭性」,市場不願投資高風險生產。
✅ 資訊不對稱
消費者難以判斷產品品質;政府也常缺乏完整供應鏈資訊,造成壟斷或過剩。
✅ 不完全競爭
台灣防疫物資業者規模小、利潤低,無法對抗進口品價格戰,容易導致產業瓦解。
✅ 突發性風險
疫情難以預測,需求具突爆性,產線投資需長期但需求瞬間,民間企業無法自行承擔。
在這樣的環境下,市場不是解方,而是問題本身。
二、純市場邏輯下的防疫物資困局
在疫情初期,政府全面動員,建立口罩國家隊,強勢介入分配與價格,台灣一度被譽為防疫模範生。
但隨著疫情緩和,政府「退場市場」,結果是:
- 國產業者無法與中國低價品競爭,倒閉潮爆發;
- 採購轉向最低價標準,劣幣驅逐良幣;
- 沒有訂單,廠商無法維持產線,技術逐漸流失;
- 沒有制度性儲備,導致疫情再起時,又回到搶購階段。
這正是市場邏輯的必然結果:
商人不是慈善家,不會為「可能發生」的疫情留著吃虧的產線。 政府若沒有制度保障,「防疫能力」就會在和平時期自然消失。
三、防疫物資,是戰略資源,不是消費商品
我們該如何定位口罩、疫苗、快篩、手套這些物資?
- 它們不是T恤,不是衛生紙,不是你有錢就能買到的自由選擇。
- 它們是當國家需要時,能不能撐住醫療系統與社會秩序的最後防線。
這正是「非市場邏輯」必須介入的理由:
就像電力備載容量、石油儲備、糧食安全一樣,防疫物資也是一種「社會韌性資本」。
它們需要的是:
- 制度性庫存管理(而不是任由超商進貨數量決定);
- 長期政策採購支持(而不是臨時搶貨);
- 國產生產鏈維繫機制(而不是自由競爭淘汰);
- 跨部門協調平台(衛福部、經濟部、國發會需統整應變指揮)。
四、全球怎麼做?台灣又缺了什麼?
我們看到,美國、新加坡、日本早已走上制度化道路:
- 美國啟動《國防生產法》,下單保護國內產能;
- 新加坡設計家庭防疫包,由政府主動發放;
- 日本地方政府有法定的口罩備庫責任。
台灣呢?
- 2020年超前部署,2021年撤退市場,2022年產業凋萎,2023年完全放生。
這不是防疫常態化,而是防疫體制崩解。
五、我們該做什麼?非市場邏輯的制度保障怎麼建立?
以下是幾個可行方向:
🏛 制度面
- 納入《災害防救法》與《傳染病防治法》:「國定防疫物資清單」與「法定最低儲備量」
- 設置「國家應急醫材儲備中心」
💼 採購面
- 公共單位採購「品質+在地產能貢獻」綜合評分,不單以價格決勝負
- 設置三年期保底採購合約,給予穩定投資回報
🏭 產業面
- 提供「防疫物資產線維持基金」補助機制
- 鼓勵設置「平戰轉換彈性產線」技術研發補助
👥 社會面
- 推動「社區防疫自主儲備教育」,如家庭健康包配發計畫
- 將防疫物資納入中小學防災教育教材
結語:讓防疫能力活下來,就不能交給市場處理
我們不能總在疫情發生後才驚覺缺貨、缺產線、缺人力、缺制度。
「防疫體系」不能像帳篷一樣只在雨天撐起,平時就收進倉庫。
如果我們承認:防疫物資的本質是「國家韌性資產」,
那就必須用「非市場邏輯」來保障它的生存。
因為市場只負責現在,
但政府要對未來負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