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產業經濟面臨的核心結構性風險約為:1.台商資金、技術的外流中國與遭吸納、反噬(如面板、LED,太陽能模組等)!2.中國產能過剩與傾銷競爭(如石化、水泥、鋼鐵、汽車等)!3.中國政府補貼產業與扭曲競爭(如半導體、太陽能、鋰電池、電動車等)!
中國電動車大廠「比亞迪」財報顯示,去年營收勝過特斯拉,共7771億人民幣(約3兆5434億元台幣),比亞廸近日發動最新一波價格戰,旗下22種車款全面降價,降幅之大,震驚同業。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還因此站出來指控:比亞廸是「恆大第二」。對此,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發文直言,「中國內捲正捲向全世界」。
(See:2025/05/28,太報,比亞廸大降價!打趴敵手 謝金河:中國「內捲」正捲向全世界、新聞,比亞迪瘋狂降價震驚同業股價重挫!謝金河:中國內捲正捲向全世界、三立新聞,電動車巨頭比亞廸大降價!打趴敵手 謝金河示警:中國內捲正捲向全世界)
事實上,關此中國電動車補貼政策,導致產能過剩,遭歐美加等關稅的抵制,乃習近平受林毅夫影響,堅持林毅夫的「新結構經濟學」,林一直認為:「政府可以撬動的資源有限,所以應該把有限資源配置給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這種行為就是產業政策。」
台灣部分上市櫃公司布局中國,卻隨著中國各產業內捲競爭,也讓這些公司獲益嚴重影響,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1日就發文表示,他發現這些被中國捲到的行業仍然持續惡化中,沒有見到明顯的改善,中國產能過剩捲向世界,台灣除了傳統產業的石化、水泥、鋼鐵、汽車受到影響,高科技產業過去20年來,從面板、LED,到太陽能電池模組一直捲,導致這20年來,這些產業從來沒有好起來過!今年,自行車也加速內捲,巨大過去兩年在中國都賺超過50億,今年首季剩下3.67億,今年會如何影響巨大?值得關注,美利達去年在中國淨利10.99億,首季只剩5612.4萬元,看起來也不太妙。並直呼「現在碳化矽、矽晶圓、電動車、成熟製程半導體,接下來機器人、AI(人工智慧)相關產業也會被捲進去⋯⋯」。
(See:2025/06/01,FTNN新聞網,內捲「慘業」不斷!謝金河盤點一票台廠赴中全虧錢 點名「2新興產業」逃不掉、民視新聞,中國內捲持續惡化!謝金河點名「2新興產業」逃不掉、2025/06/02,風傳媒,中國內捲「慘業」再加1!謝金河曝這台廠淨利暴跌:看起來不太妙了、被中國卷到行業再+1! 謝金河喊不妙:連機器人、AI都被卷進去、Newtalk新聞,台企被中國內捲「看來不妙」謝金河:機器人、AI產業也會被捲進去、三立新聞,被中國內捲的產業仍在惡化中 謝金河點5大慘業)
中國補貼產業、擴大出口,導致不公平競爭。但中國經濟低迷,在拉動投資無果後,中共政府將出口確定為經濟增長的關鍵進而大幅提高出口退稅,通過變相降價推動出口增長。然而,這一決策誤判使中國經濟再遭沉重打擊,在美中關稅戰升級下,當局通過財政補貼拉出口、穩經濟的企圖化為泡影。中國經濟的本質問題:供給過剩,需求不足。當局決策誤判將使中國出口行業遭遇滅頂之災。中共財政擴張難以為繼:入不敷出,強弩之末。(See:2025/04/27,大紀元,中共經濟決策誤判 政策難以為繼)
美國國防部長赫塞斯(Pete Hegseth)在香格里拉安全論壇上5次提到台灣,他強調:「中國構成的威脅是真實存在的」「面對這些威脅,許多國家都想尋求與中國的經濟合作和與美國的防務合作,但要警惕中共試圖利用這種糾葛來取得籌碼」。他說,這樣對中國的經濟依賴只會加深其惡性循環,緊張時期的國防決策空間變得複雜。「沒有人知道中國最終會做什麼,但他們正在做準備,因此我們也必須做好準備」。
(See:2025/06/01,今周刊,美國防部長演說5次提台灣:川普不會讓中共入侵!點名習近平正準備2027,若犯台「絕對這樣做」)(關於雙重依賴模式,See:2025/04/26,上報,邱泰達:台灣應面對「中國製造賣美國」雙重依賴模式的脆弱點)
中國以產業補貼撐起出口,卻導致內捲加劇、產能過剩,最終不但重創本國企業,也波及台灣產業與全球市場。同時,值此地緣政治風險升高之際,台灣等產業對中國的經濟依賴正反噬台灣等各國的經濟安全與決策自主性。
股神華倫·巴菲特嘗言:「當潮水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正點出此等深層危機本質。
當全球需求收縮、地緣政治風險上升時,那些依靠補貼與價格戰撐起的經濟體系終將無所遁形,赤裸裸地暴露了其虛弱根基。台灣與世界都必須警惕這場「中國式產能過剩浪潮」所帶來的深層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