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倫你怎麼了❓
🍁華倫是巴菲特的名字,這句話是華爾街必讀刊物:霸榮週刊在1999年末,以巴菲特為封面人物,標題就是這句「華倫,你怎麼了?」。
因為巴菲特看錯科技股,當年納斯達克指數上漲86%,波克夏市值被科技股新星雅虎超越,一時刻全市場都認為巴菲特過時了。
2000年到2003年納斯達克指數下跌幅度達75%,直到16年後指數才回到原來位置,巴菲特贏回更多的尊敬。
🍂本文是 #雪球巴菲特傳記的讀後心得,本書作者艾莉絲‧施洛德(Alice Schroeder)曾任華爾街分析師與摩根士丹利常務董事,目前為彭博新聞社(Bloomberg News)專欄作家與摩根士丹利資深顧問。
作者曾多次與巴菲特有過專業上的接觸,多次建議巴菲特寫自傳。巴菲特提議由作者來完成,在寫作過程中,巴菲特給予施洛德前所未有的訪問權限,包括對他的個人檔案、家庭成員和商業夥伴的訪問。她花了大約五年的時間研究和撰寫這本書,於2008年出版。
🌼前言
市面上講巴菲特的書多如牛毛,每個人都有自己心裡面的巴菲特,而且大不相同,所以讀一個人寫的巴菲特,讀的並不是真實,完整的巴菲特,重心應該在於這個人如何理解巴菲特。
Fisher也讀過很多種巴菲特,都是他人以己意描述的巴菲特,這些人中,有的著重描述巴菲特早前實際操作案例,這類型個人覺得參考程度最高,有些人則是為了推銷自己課程,以巴菲特之名,但教授操作法則完全背離巴菲特的原則,而這本『雪球』巴菲特唯一授權傳記,是真正巴菲特授權傳記,然而也是巴菲特讓別人來觀察他,聽他描述生平所寫出的傳記,巴菲特授意作者不用顧慮他怎麼想,完整寫下旁觀者的巴菲特,因此,本書中可以看到巴菲特作為一個普通人,而非人稱股神的他。巴菲特親口所述的投資與人生哲學則可以透過波克夏『致股東信』得到,這會是稍後要完成閱讀的,與本篇形成對照
這是個人覺得巴菲特與其夥伴芒格一個與他人不同的最大特徵,正視主觀與客觀的差異,明白一個人會有犯錯的時候,然而犯錯的本人很難意識到。
這本書裡有各種人們耳熟能詳的巴菲特故事,例如童年送報,內布拉斯家具店,但更詳盡的細節。
我們在投資領域看到的資訊,都是對巴菲特的讚賞,很難看到巴菲特作為凡人的那一面。
🌷巴菲特年輕時代
巴菲特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有普通人具有的情感,弱點,會惡作劇,也曾有叛逆期,小時候甚至成績不好,內向,不善表達,有巴菲特家族傳統的吝嗇與不善於應對女性,當然也有強項。
巴菲特自幼就對賺錢展現興趣,但與大部分人不同的是,他對把財富用於享樂不感興趣,而痴迷在賺錢這個過程,甚至于呈現出一個吝嗇的守財奴的形象,例如家財萬貫卻不願應妻子要求購置一套用於一般生活,價格合理的房產,在他眼中金錢的複利效應,一棟房子的現在買進價格在多年後將會變得昂貴無比,因為其損失掉的機會成本。
巴菲特小時就對經商,數字表現出天賦,送報紙,經營彈珠台,經常都做得很好,有些部分的文章或描述,把巴菲特描述成一個富二代,認為其財富主要靠父母庇蔭,主要證據就是其父母曾經身為眾議員,其父霍華德·巴菲特(Howard Buffett)工作為證券經理、之後曾當選過4屆美國共和黨眾議員,巴菲特其父,雖然有固定收入,但不是富豪,屬於有專業技能的中產階級,華倫‧巴菲特童年時的家庭生活很普通,甚至有一段時期因父親失業而過得拮据。如此巴菲特的父親更像是『富爸爸與窮爸爸』一書中那個窮爸爸的形象。
其父對其財富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投資教育及環境上對巴菲特的投資思維的啟迪以及人脈上有幫助。
10歲時,父親答應巴菲特的願望到紐交所參觀,遇到高盛董事,由其接待。
11歲的巴菲特,跟姊姊一起第一次買進股票。以每股38美元,買進3股Cities Services的優先股,先是下跌到27元,於是他的姊姊每天上學路上不斷抱怨,於是他們在股價達到40美元回本時就賣出,隨後股價一路上揚,幾年後達到200美元。
14歲的他以送報工資所存下來的1200美元,在父親的推薦下買下40英畝的土地,並且把這些土地轉租給佃農,在送報前會先看完報上的漫畫,運動版及股票行情。小時候的巴菲特屢屢在感情上吃鱉,但卻在商業領域如魚得水。並在爺爺的雜貨店裡工作時確定了自己討厭體力勞動。
他在大學畢業時已有近1萬美元資產,約合2024年的127,000美元左右,這在奧馬哈就足以是在較老社區或市中心周邊地段買一棟小型公寓。
巴菲特也很則就展現對"分析勝算"的愛好,他喜歡去賽馬場,分析勝算並出了一份名為馬童精選報(Stable Boy Selection)。他利用其父議員身份,央求其借出所有國會圖書館與賽馬有關的書,共計幾百本。並且藉助過期賽馬新聞來驗證預測技巧,當時的巴菲特相信量化分析,從量化分析學習勝算評估。
有次巴菲特獨自一人去馬場第一場比賽就輸,從頭輸到尾,輸掉2個禮拜送報的薪水,他思考後得出答案,他不應該每場都下注,他自省自己所犯的最大錯誤是: 每當輸錢時就想當天就把錢賺回來,而賺回來不一定要用同樣方法。
(這可能也是巴菲特日後做生意喜歡找人合夥的原因,巴菲特有個缺點,一旦想要某種東西就一定要拿到手,容易鑽牛角尖的執著,這也使之犯下買波克夏紡織廠的錯)
更長大點,巴菲特展現出對數字的敏銳,特別是機率,勝算方面的計算,也因此後來的巴菲特成為橋牌高手。
巴菲特在高中時期就已經確信自己將來會成為百萬富翁,這份自信來自於從小累積的商業經驗,以至於不想去讀大學,認為大學會妨礙他的經商。但在父親的要求下,還是去讀了大學。
華頓商學院的課更讓巴菲特的商業天賦如魚得水,他念得毫不費力。
1947年巴菲特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華頓商學院,後來轉到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取得商業管理學士學位。在校期間閱讀班傑明·葛拉漢(Benjamin Graham)的名著《智慧型投資人》(The Intelligent Investor)後,師從葛拉漢,在證券分析這堂課中,葛拉漢給了巴菲特A+,這在葛拉漢教學生涯中很少見。
🌸巴菲特投資哲學與事業
巴菲特雖然形象似個和藹的老爺爺,但事業經營方面卻異常精明,近似冷酷。本書作者這樣描述:「巴菲特一向都是將每一塊錢的最後一絲價值擠出來,像守財奴擠牙膏一樣」。
他會用自己的商業能力跟合夥人的錢改變一家公司的作風,以及不肯配合的管理層。
巴菲特希望被喜歡,害怕衝突,不想讓人失望。他總是包容,對別人肯定,但如果會造成他的損失,他可就沒這麼客氣了,他也總是給予員工過多工作與壓力。巴菲特以誠信自詡,也喜歡誠信且聰明的人,喜歡善於欺騙對手但不欺騙夥伴,把做生意當成興趣且精明能幹的人,遇到這樣的事業主,巴菲特經常想要跟他合作。
巴菲特常說:「執著是卓越的代價」
1992年華爾街日報曾描述說巴菲特在平易近人的智者面具底下其實是精明強硬的人,並具有強烈地好勝心。
巴菲特大學剛畢業時,美國剛從大蕭條中復甦,並且因為資訊不發達,有許多被低估的股票。
他運用的手法都相同:先評估投資的內在價值、降低風險、運用安全邊際原則收購、集中投資、保持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並讓這些投資以利滾利,不斷複合成長。或許任誰都了解這些簡單的概念,卻鮮少有人能具體落實,除了沒有巴菲特的商業嗅覺,經營能力與名望,也因為沒有芒格。儘管巴菲特讓這個過程看起來輕而易舉,但這背後的技術和紀律,卻需要他與旗下員工付出極大的心力。
巴菲特也做很多套利交易,波克夏集團有60~70%是未上市公司,更有保險公司提供的浮存金作為金融槓桿,光是複製波克夏持股,無法複製其成功,巴菲特厲害之處不只是善於找到便宜貨,而是多年經營後,使當初買進的合理價顯得太便宜,這跟投資經理人有絕大差異,投資經理人是純粹財務投資,巴菲特是一家企業集團的企業主,會實際處理許多企業購併,價格,成本,人事,訴訟等等決策,而不只投資上市公司,也擁有許多未上市企業,有能力改變經營層決策,如果經營層無法讓他滿意,他會用運用自己卓越的經營管理能力改變現狀,例如內布拉斯家具店的創拜人老太太犯迷糊,在自家傢俱店前開另一家家具店跟自己兒孫打對台,巴菲特親自前往說服,並使其簽下競業條款,這並非投資經理人能做到的事。其投資觀念可以參考學習,但模式幾乎無法複製。
後來的巴菲特比較傾向於讓陷入困境的企業來找他幫忙,但絕非單純投資,巴菲特的條件往往讓自己立足於不敗之地,2008年9月,在金融危機最嚴重的時候,巴菲特斥資50億美元入股華爾街知名投行高盛。這筆投資以50億美元購買優先股,股息率:每年10%,遠高於當時市場水平,高盛可以以10%的溢價贖回這些優先股(即55億美元),優先股可以優先於普通股前獲得股息和破產清算時的資產分配權,另外獲得了價值約43億美元的認股權證可在5年內以每股115美元的價格購買高盛普通股的權利。
也就是說萬一高盛清算,巴菲特優先於其他人取回資金,如果高盛股價下跌,可以領高額股息,如果上漲,還能賺價差。虧不到他,漲了他有份。何況股神名號之下,沒人敢看空高盛了。巴菲特深知這一點,並且善於利用。
在遇到芒格與處理波克夏紡織廠的問題後,巴菲特轉變了對內在價值的定義,不再完全複製其師葛拉漢的策略尋找金融資產被低估的公司,而是找尋成長性高,有護城河的優質企業,並以合理價格買入。而不再以便宜價格買入普通企業。追隨強者,而不是去拯救陷入泥沼的公司。
原本護城河的定義被從金融上的護城河(便宜價),變成是商業競爭上的優勢當作護城河。再加上合理價格(安全邊際)。
🌹個人總結
Fisher個人覺得巴菲特年輕時的生涯可以用另一個標題做註解『內向者的優勢』他有點邋遢,內向不善社交,不擅長運動,但卻對計算賠率,商業分析,鑽研一件事極具天賦。
巴菲特的經商哲學與價值觀在其投資生涯有極大幫助,從其生平可見他很小就展露出賺錢的興趣與天賦,在各種日常活動中了解自己的長處與短處。
這樣一個聲明卓著的投資大師,不擅長於跟異性相處,大學時代他是兄弟會裡唯一一個能開車載女生約會的,也是唯一一個約不到女生的人。他會開靈車去跟女生約會,偶然有機會約到,約會的高潮不是巴菲特吻了女生,而是巴菲特開車撞到母牛。
巴菲特的投資成功正是建立於自己是一個普通人此一前提。或者說:『認識到自己是一個普通人』此一前提,即使巴菲特在商業上極具天賦。他喜歡在生意上找人合夥,我想就是因為年幼時在賽馬場的經驗,他自己一個人在賽馬場玩容易失去理智,不斷下注,導致虧兩週薪資這在節儉的巴菲特來說是鉅款,他需要有人來當煞車器。
也就是因為這樣的一個普通人的投資哲學,讓我們也能相信"致富不需要天才",但即便如此,在芒格眼中巴菲特並非凡人。
這樣一個商業天賦極強的人,卻處處小心謹慎,防範風險,這就足以告訴我們一個明顯的道理,投資需要考慮的第一件事是『風險』。巴菲特的投資思維的轉變可看出他會隨著時代調整或者說是更優化其投資策略,這非常難得。尤其更能明白身為人類有思維上的盲點,有相同價值觀並具有相同思維高度與能力的益友兼諍友當投資事業夥伴,然而還是經常坦率承認自己做錯了。
巴菲特是一個相當矛盾的人,他希望被喜歡,言談誠懇,但做事異常精明,合理化的期望到近乎無情苛求。
巴菲特曾經在1998年投資白銀,大量白銀,佔世界上1/3的供給量,但他通常不太看好貴金屬類投資。
對於此類自我矛盾的言行,Fisher有一種看法,也就是巴菲特經常在有意識的挑戰自己原先的邏輯或原則,刻意的留下一點不高的比例來進行一些與自己原則不同的行為,或許是為了讓自己的原則有多一些調整空間,在其第一任妻子離開之後也意識到自己太過於不近人情,於是有所調整。
巴菲特許多言論或觀念應該以原則來看待,並不是非做到不可,在其他國家是否具有適用性也需要多加考慮。
例如巴菲特曾說:『如果一檔股票不值得終身持有,就連10分鐘都不要拿著』,但他自己並沒有這麼做,他還是經常會微幅調整倉位,Fisher認為這是在表達不要輕易買出持股的意思,並不是真的把App刪掉。
2009年伯克希爾哈撒韋年度股東大會。巴菲特曾說:「我們比大多數人更不願意賣出股票。如果當初做了正確的決定,我們願意長期持有,我們持有一些股票已經幾十年了。但是,如果競爭優勢消失了,或者我們對管理層失去信心,甚至是當初的分析是錯誤的——這些情況都會發生——我們就會賣出。」
這件事很好的體現出『我們應該學習巴菲特的整體觀念』『而不是抓住一個片段不求甚解的抄襲』
巴菲特以誠信自我要求,自傳也不要求審查,讓一個人以旁觀者撰寫,並允許查看所有資料,訪談其朋友,從此看來,至少他在誠信方面盡力,巴菲特並非沒有捲入司法調查,其辯解是:『他犯了錯,但絕非有意為之』,其集團持股相當複雜,司法機關認為有不良意圖來收購公司。
即便如此,Fisher觀念還是如舊,即便是巴菲特的觀念也不可一昧接受,需要思考並分辨,適合巴菲特的未必適合其他人。
巴菲特後來大多用質性分析來分析一項投資,Fisher認為因為量化分析部分早已深植巴菲特本能,他天天讀財報,讀過數不盡公司的財報,他可以近乎本能察覺勝算幾何,Fihser認為學習巴菲特的人多從他的質性分析開始,這是忽略了量化分析的重要,忽略了我們凡人與巴菲特間的差異,大多數人連股價漲跌跟什麼有關,基本財務分析能力,勝算評估能力都沒有就一昧學巴菲特的價值投資法,重視質性分析。卻忽略了巴菲特的商業能力所賦予凡人難比的洞察力,價值投資是說來容易做來難的策略,更可怕的是許多使用價值投資的人並未學到精髓,卻自以為精通,以至於踩中價值陷阱,歷來大熊市中,經常聽到價值型投資人主動離世,價值投資,聽來多具有令人安定的力量,巴菲特股神名號令多少人神往,但多少妖魔鬼怪藉此旗號行邪事。
巴菲特因長期優異投資績效,被稱為奧馬哈的神諭(The Oracle of Omaha),一般台灣人以簡要稱其為股神,尤其是網路泡沫破裂,以及與避險基金經理人的十年賭約獲勝後,更加印證其投資領域的見識無人能及,即便眾人與其逆行仍不改其志,最終證明巴菲特總是笑到最後的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