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查理芒格『窮查理的普通常識』
這本書我讀過不止一次除了每一本經典好書都值得一讀再讀, 是因為第一次讀我們可能只有吸收書中精華的部分, 第二次讀可能會吸收到更多, 而且隨著閱歷增加, 每次讀同一本書的感受是不同的。
巴菲特最初師從班傑明·葛拉漢,是個堅定的價值投資者大家都知道,最初的他追求以最便宜價格買入普通公司的「雪茄屁股策略(Net-Net Strategy))」,就是受到查理芒格影響才轉為更重視企業長期成長性。芒格是個通才, 在多次的演講和在其著作《窮查理的普通常識》中,經常提及「基礎的處世智慧」。芒格的處世智慧包括了一系列的思維模型,每個模型之間相互聯繫,用以解決關鍵的商業問題。
簡單來說, 芒格的「基礎的處世智慧」不僅僅可以運用於生活中, 過好生活, 也能用來投資, 過上富裕的人生。
芒格在本書提及的思維可以總結為三大重點範圍: 分別是『學習』, 『思考與決策』『投資原則』
關於『學習』有三個小重點
(1)閱讀並建立能力圈:
閱讀: 芒格說:『我所認識每一個有所成就的人, 沒有一個是不愛閱讀的』
沒有能力圈或能力圈不夠多,不夠大那就透過學習來建立。
芒格所謂的學習, 是跨領域的學習, 不應該只依賴單一學科的知識,而是要學習不同領域的核心理論, 並建立多元思維模型, 芒格認為,大約八十至九十個這樣的模型就足以解決90%的問題,讓你成為一個夠智慧的人。
芒格認為最重要的領域有:
- 數學:複利原理、排列組合、機率、統計
- 心理學:行為模式、認知偏誤
- 會計學:財務分析與投資評估
- 經濟學:市場供需與競爭策略
- 工程學:系統思維與效率管理、冗餘設計
- 生物學:適者生存、進化
- 物理學:臨界點、杠桿作用
這些跨學科的思維模式能幫助更準確地分析問題,找到最佳解決方案。
(2)要得到你想要的東西,最可靠的辦法是努力讓自己配得上它
類似孟子所說:《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終身學習:成功的關鍵在於不斷學習與進步,每天都讓自己能力圈更擴大一點點。
(3)尋找好夥伴:要獲得優秀的配偶、夥伴或朋友,首先自己要值得擁有這些關係。好的夥伴如巴菲特與芒格的關係, 有共同價值觀, 共同願景與方向, 有互補的能力, 可以互相扶持成長, 也能在對方走錯路時提建議。
就是孔子所謂的:『友直,友諒,友多聞』
而芒格與巴菲特的關係可以從一則小故事說明:
巴菲特想投資某一項事業, 芒格總是會提出各種問題, 而巴菲特如果已經思考過這個問題並有答案, 芒格就會說: 『好, 那我也加入』
芒格是巴菲特的煞車板, 企業需要一個講真話, 敢提出不同看法的人避免過度樂觀與資訊同溫層。
『思考與決策』
芒格是個非常聰明並理性的人,曾經有位女士逼迫芒格用一個詞來總結自己的成功, 芒格說是:『理性』,芒格不僅是理性的人而且非常幽默。
關於思考與決策有三個小重點:
(1)逆向思維: 芒格經常說:“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
芒格列舉了「如何讓自己過得悲慘」行為,如: 懶惰嫉妒、吸毒酗酒、缺乏誠信與恆心,並且說:『如果知道會死在哪裡,就永遠不要去那邊」
芒格的哲學很明顯的是「以避免失敗為前提的成功法則」就像是
孫子兵法第四篇,軍形篇:『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
只要能夠避免失敗, 離成功就不遠了。
(2)避免人類的心理認知偏誤
芒格特別提出 人類誤判心理學,列舉了 25 種常見的會導致人失去理性的心理偏誤,例如:
- 從眾心理(Social Proof):人們往往盲目跟風,而非獨立思考。
- 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人們害怕損失大於追求收益,導致非理性決策。
- 確證偏誤(Confirmation Bias):人們傾向於尋找支持自己觀點的證據,而忽略相反的信息。
- 過度樂觀(Optimism Bias):人們通常高估自己的能力,低估風險。
理解這些心理學原則,能幫助人們做出更理性的決策。
(3)投資原則檢查清單:
在芒格漫長的一生中,持續不斷地收集並研究關於各種各樣的著名失敗案例,並把那些失敗的原因排列成作出正確決策前的檢查清單。
做重大決策前一一確認是否在無意間犯了某種決策失誤, 以紀律方式最大程度的避免自己的未曾察覺的不理性。這項原則特別適合用在投資上。
『投資原則』
上述這些原則都可以適用於投資與生活, 只是下列這三項是主要運用在投資領域:
一樣有三項小重點:
(1)選擇股價合理的優質企業比投資在便宜但平庸企業好
市場上優質公司價格昂貴,平庸公司價格普通都是正常的事,
比較具有投資價值的是: 價格便宜的平庸公司, 以及價格合理但優質的企業。
但選擇價格合理但優質的企業才是上選, 道理很簡單, 優質的企業要跌到價格便宜不太容易, 通常只有像2008年金融風暴,2000年網路泡沫一樣的金融災難才有機會, 但那機會可遇不可求。
而只投資在價格合理但優質的企業才是優選, 因為價格便宜的平庸公司回到正常價格是只賺到一次錢, 價格合理但優質的企業未來會不斷成長, 除了長期成長所獲得的利潤外, 評價會隨之變高, 股價因而有加成的效果。
(2)護城河概念
而什麼樣的企業算是優質企業呢?
芒格跟巴菲特共同認為具有護城河的企業就是優質的企業,
很多人把護城河解釋成競爭優勢, 我個人不是很同意這個觀點, 我認為巴菲特所謂護城河, 是一種"對消費者的溢價優勢",是一種極強大的競爭優勢。
諸如局部的壟斷性, 對品牌的不理性偏好等等。
簡單的說, 企業漲價消費者還不能不買單, 或是高興地買單。
例如以前的可口可樂, 即使口味跟競爭者沒有太大差異還比較貴 , 民眾還是買單,因為那是文化認同。
或是像iphone 也是這樣, 拿iphone是潮流風氣,同儕拿iphone我也得要有, 即便收入沒那麼高也要去買, iphone 是自我認同, 不僅僅是手機, 這觀念跟奢侈品是一樣的, 許多民眾買奢侈品只怕買便宜了, 溢價與效能品質無關, 而是情感與信仰。因此, iphone的價值並不是品質,而是品牌溢價。
(3)減少選擇次數
巴菲特曾說:「一個投資人應該表現得好像他一生只有一張決策卡,上面只有20次決策機會」
研究表明,頻繁的決策會耗損心理能量。巴菲特的「20次決策卡」規則,提醒投資人謹慎行事,每一次的投資決策應該都是經過仔細考量後進行的。
小米創辦人雷軍也曾說:「不要以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領導者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擬定對的策略,讓自己深度思考,後面的時間,都能節省下來做更有價值的事。
廢掉一個人的是低品質的勤奮。廢掉一個人最好的方式就是讓他忙到沒有時間成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