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由闕又上先生於2022年出版的理財書籍,也是我閱讀他作品的第三本。最初接觸他的內容是在 YouTube 頻道,對於我這個投資新手而言,他的論述既淺顯易懂,又具實用性,特別是像「只投資0050與標普500」這類建議,加上20年的長期投資概念,不僅用統計數字說明優勢,還讓我明白投資其實可以很簡單。
無須追逐飆股,也無需聽信明牌,更不需要投入大量時間鑽研股市。人生中有太多值得探索與投入的事,如果選對標的、方向正確,一年花十分鐘檢視與調整投資組合,其實就已足夠。
書中提到理財規劃應涵蓋人生五大面向:保險、稅務、投資、退休與遺產。不僅對台灣讀者具有實用參考價值,作者也加入了美國的制度比較,使內容更為完整。而對我而言,兩個部分特別引發共鳴:保險規劃與書末提到的巴菲特名言。對於已進入中高齡的我來說,保險的配置空間已不多,但書中的觀念對年輕人尤其重要。我們常說保險應該趁年輕時買,否則年紀越大保費越貴。回想年輕時,對理財所知有限,曾把保險視為兼具保本與利息的小型理財工具,甚至覺得如果發生意外,父母能領到一筆理賠金,也算一種安排。我也曾購買投資型保單,然而到期後的報酬往往跟不上通膨。
如今才真正理解:保險並不是投資。若當時將那筆錢投入股市,挑對標的,透過時間與複利效應累積報酬,結果肯定更理想。保險應是防守工具,夠用即可;至於資產增值,應透過真正的投資實現。
書末提到巴菲特的一段話深深觸動我。他說評價一個人應看四項特質:善良、正直、聰明、能幹,但若缺少前兩項,後兩項反而可能帶來傷害。這讓我聯想到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先生曾說:「做生意最重要的是誠信。」兩位巨人的觀點不謀而合,無論在職場或人際關係中,能力與專業固然重要,但若缺乏誠信與善意,再高的能力也可能淪為傷人的工具。
職場生涯中,我見過許多學歷好、能力強的人,為求個人利益不擇手段,最終不但傷人亦傷己。我也曾是這些人設局下的受害者,但多年後再回顧,他們的下場往往令人唏噓。若只能在善良與能幹中擇一,我寧願選擇前者,帶著善良與正直去迎接人生的挑戰,其餘能力之事,只求盡力而為。
這本書不僅是一本實用的理財專書,更像是一堂關於人生價值的課。作者認為在追求財務自由的同時,更應努力成為一個值得信賴、正直良善的人。誠信與善良,才是我們一生中最重要的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