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FED升降息-----總經回測系列
🚩緣起
剛剛看到有人說:美股估值高是因為低利率, 使美國企業得以發債回購股份,這種邏輯, 我聽過不少次, 很多人買單。
💡理論:美債殖利率為資產估值之錨
傳統投資學理論上把美國3個月國債(T-Bill)視為無風險資產,其殖利率代表短期的無風險回報率。
作為估值分母, 當3個月國債殖利率上升,代表市場對短期利率在一段時間內的預期上升(進入升息循環),使得無風險資產更具吸引力,可能導致部分資金從股市流向國債。相反,當3個月國債殖利率下降,股市可能變得更具吸引力,因為投資者會尋求更高回報的風險資產,如股票。
而不僅僅是股票, 大部分資產估值都是這樣的邏輯, 跟無風險回報率比較。
美國3個月國債殖利率通常跟FED聯邦利率亦步亦趨。
而FED升息時,短期股市往往也是以下跌作為回應。
許多人把美債殖利率跟股市之間的關係簡化成:『升息會造成股市下跌』。
💡回測
事實真相如何?我們來看歷史數據回測:
1️⃣S&P 500本益比跟美國3個月國債殖利率, 自1970年到2025年. 相關性-63%, 沒有很高
2️⃣縮短到2000~2025年來看,居然同期是正相關, 再細看, 國債殖利率居然領先本益比18個月正相關性44%, 難道升息還導致股市上漲?看起來完全不符合投資理論。
如果我們來看S&P500本益比跟S&P500 EPS就能明白真相。
3️⃣2010~2025年 ,S&P500本益比跟S&P500 EPS是正相關性達65%, 本益比領先EPS一季, 這符合傳統看法: 股價是先行指標。
4️⃣如果我們回頭看1970~1975期間, S&P 500本益比跟美國3個月國債殖利率, 相關性高達-89%
💡總結:
在長期來看(以數十年為等級), S&P 500本益比跟美國3個月國債殖利率, 確實為負相關,但沒有非常高, 也就是利率的下降, 長期觀點來看, 確實是股市本益比上漲因素。
中期來看(以3年為等級),在通膨率高的1970~1975年, 是高度負相關, 也就是說FED升息循環期間, 股市走跌機率很高, 在通膨較低的年代2010~2025年, S&P 500本益比卻是跟EPS有高度相關性, 與殖利率反倒是正相關了, 高通膨時期跟低通膨時期狀況相反。
『升息會造成股市下跌』Fisher認為這是一種錯植觀念的狀況。
3個月國債殖利率作為估值分母是一種靜態狀況, 確實殖利率變高, 估值會變低, 可是股價變動不會只衡量一個因素, 而是會評估未來性。
也就是說: 低通膨年代, 股市本益比更看重獲利前景, 而非單純的殖利率上升,股市就跌。殖利率上升的不利因素被經濟成長的有利因素抵消了還有餘。
所以,股市反應往往升息當日是下跌, 之後就繼續上行。
這也就是很多人認為總體經濟沒用處的關鍵處:只考慮了單一變數。
投資比的是綜合因素判斷, 不是比知識多, 資訊領先就必勝。
知識多, 資訊領先有優勢沒錯, 但如果認為單一因素就能判斷漲跌趨勢, 這麼簡單何以股市投資者「7虧2平1賺」?
投資不可以死讀書, 讀死書。不是說讀書不對,而是讀書要活用, 思考, 觀察。
知識輔助判斷, 沒知識投資就完蛋。
盡信書,不如無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