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去雅典參觀博物館時,裡面有好幾個雕塑都是空缺的狀態。當時導覽員就說這些缺少的部件在大英博物館裡,雖然希臘政府多次要求他們歸還,但大英博物館至今都還是拒絕把雕塑還回去。
導覽員是一個熱愛希臘歷史的當地人,說這句話時她的語氣就像是在指控英國就是個強盜。
實際到博物館裡,聽著導覽,發現他們搬走的可不只希臘文物啊。有種參觀海盜贓物博物館的感覺。
所以門票才是免費的嗎?因為這些都是贓物(?)
說到底這些文物究竟該歸屬於誰呢?每個文物的背景都不一樣,有些是透過捐贈,有些是大英博物館自己買來的。
不管它們最早是來自哪裡,這些搬運轉移的過程也是一段歷史。如果要博物館免費把文物送回去,感覺好像有點虧。但如果又要本地政府花錢買回來,那不就是妥妥的贖回概念嗎?
這樣好像又哪裡不太對。
記得之前去蘇黎世參觀博物館時,也有好幾幅畫被收起來,貼了一張因為畫作來源有疑慮,所以正在調查畫作應該歸屬於誰。
有種藝術品也要轉型正義的感覺。
不過有意思的是希臘帕德嫩神廟的那些雕塑,大英博物館的導覽也有提到希臘政府有要求歸還這件事。
導覽只說了大英博物館至今仍拒絕還給人家結束這話題。
你是不是做賊心虛不敢解釋?
轉頭去了埃及區,看到羅賽塔石碑時,總覺得這也是從別人家掠奪過來的寶物。
可能我不是什麼歷史迷,看到這些文物那是沒什麼感動,只關注在一些奇怪的地方。
直到看到星盤,小小的感動這才湧上。
這不是我前幾天看地動說看到的東西嗎!
聽著導覽解釋半天,我還是沒搞懂到底要怎麼用這個星盤。
以前讀小學用紙做的星盤看星空時,我也是瞎矇亂轉,假裝有看懂矇混過去。
天文應該算是理科吧?
笑死,我真是骨子裡的文科生。
說到文物展覽,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布達佩斯美術博物館看到的兩河流域特展。
博物館把展間弄得跟皇宮底色很像,大型的壁雕呈現出一面城牆的模樣。
可能因為整個展區很大,還有放音樂,人也不多,特別有氣氛。
跟大英博物館滿滿都是人完全不一樣。
當時看瞬間覺得兩河流域古文明好有魅力好想了解。
真是容易被氣氛欺騙。
後來就只顧著拍畫圖可以用的素材,拍完就逃離人越來越多的博物館。
反正我最想看的,葛飾北齋的神奈川沖浪裏沒有展出,沒有什麼遺憾。
晚上在青旅煮義大利麵,因為錯估義大利麵的份量,煮了整整兩人份的義大利麵。
這…就算我死拼硬拼我也吃不完啊…
就在吃著碗裡的麵對著鍋裡剩下的麵發愁時,一個女生也來到廚房裝熱水。
「你如果願意,可以吃我做的義大利麵。」
鼓起所有勇氣跟她搭話,我再三說明真的是煮太多我吃不完,拜託她幫我吃掉。
「這看起來很好吃欸。」
這位好心的德國女生拿著盤子走到我那鍋應該還有一人份的義大利麵前方,因為不想給她壓力,所以我只用眼角餘光看著她盛麵。
看起來是只盛了一點點。
嗯,如果是我,我也不太敢盛不認識的人做的飯。
萬一很難吃怎麼辦哈哈哈。
德國女生吃了幾口說真的很好吃,當下還有點飄了。
聽說德國人可是不隨便稱讚別人的,這應該是真心的吧?
接著我看到她又默默地去盛第二碗。吃完後又拿叉子戳了一點鍋裡剩下的麵。
哇,真的是好吃的!
突然對自己充滿信心哈哈哈哈。
本來我以為她吃得也不多,但剩下一點點應該能努力吃完。
結果走到鍋子前發現只剩下一點點蔬菜。
太讚了吧!!!謝謝德國女生!!!你是天使!
我在歐洲這段時間接觸到的年輕人是真的偏少,但這個英國青旅有很多只有20出頭的青少年。
聽他們講話真的有很明顯的隔閡感。
而且當他們是一群加拿大還有澳洲人時更明顯。
畢竟母語就是英文,飛快的語速跟口音的雙重攻擊下,我本來就只能勉強聽懂。
再加上各種流行用語、抖音片斷、當紅連續劇話題,哇那真的是只聽懂30%。
有個澳洲男生邊講話還會不時看著我確認我有跟上話題。
謝謝關心,但我真的聽不太懂你們再說什麼😂
那位澳洲男生被加拿大女生嗆他講話含糊不清。
「你的口音本來就有點重,加上你聲音超級低又含糊不清,我很難聽懂你到底說了什麼!」
接著澳洲男生開玩笑的突然拔高一個音調說話,
「所以你的意思是我要這樣說話妳才能聽懂嗎?」
兩個人不知道為什麼突然開始鬥嘴,加拿大女生還突然發出對罵戰鬥邀請。
欸不是,這麼刺激的嗎?
澳洲男生欲言又止,看起來很想接受邀請,但理智正在阻止他。
「算了,我不想造成傷亡。」
說完就轉身背對加拿大女生。
我跟另外兩個他們的旅伴像是看笑話一樣笑他們。
沒看到戰鬥畫面有點可惜。難得有機會可以看現場bat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