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我們提到英國浪漫主義畫家威廉·透納(J. M. W. Turner),腦海中常會浮現他筆下那如詩如夢、光影交織的大海與天空。然而,在他眾多作品中,有一幅畫特別刺眼,它不是單純描繪自然美景,而是一場對人性罪惡的無聲控訴——那就是1840年完成的名作《奴隸船》(The Slave Ship)。
乍看之下,《奴隸船》像是一幅磅礡的風景畫:畫面右上是一場洶湧襲來的颶風,天際被染成紅橙色,像火焰般撕裂天空。遠方,一艘帆船幾乎快被海浪吞噬。在畫面下方,幾隻黑色的手臂與鐵鍊從水中伸出,海水中浮著奴隸的遺體與殘肢,甚至可以看到魚群和鳥類正啃食他們的身體。透納在畫面中沒有描繪具體的人臉或細節,只以光影、顏色與動勢來使觀者感受到一種無名的恐懼與無力。
這幅畫背後的靈感來自於18世紀英國奴隸船「佐隆號」(Zong)上的真實事件。
1781年,佐隆號在從非洲前往加勒比海的途中,因為導航失誤與船員疏忽,導致船上食水短缺,奴隸病倒成群。船長與船東做出了一個駭人聽聞的決定:將超過130名奴隸丟入海中活活淹死。
因為——這樣可以申請保險理賠。
而最後,船長也獲得了理賠。
在18世紀的英國與其殖民體系中,奴隸被視為「貨物」(cargo),而不是擁有生命權利的人。因此,在航海保險契約中,奴隸就如同糖、棉花、木材等貨物一樣,能夠被投保。
保險契約通常會包括「海上風險」(perils of the sea)條款,即若因不可抗力(如風暴、海水短缺、船體危險)而不得不棄貨,保險公司需進行理賠。
好消息是此事件後激起了英國社會良知,成為廢奴運動的轉捩點之一
在畫作首次展出時,透納還附上一段詩作,節錄自他自己寫的《希望的謬誤》(The Fallacies of Hope):
Hope, Hope, fallacious Hope!
Where is thy market now?
——希望啊,希望,虛妄的希望!
如今,你的市場在哪裡?
這是一句對當代社會與貿易制度的質疑。在這個一切都能標價、保險與商業至上的時代,人命變得不過是數字,制度竟成為犯罪的保護傘。
《奴隸船》,就是透納丟向這套文明體系的一塊巨石。他沒有描繪暴行的過程,卻讓我們深刻地感受到,歷史的海水裡,漂浮著的不只是屍體,還有文明的良知與人性的重量。
今天,這幅畫收藏於美國波士頓美術館,仍以它激烈的色彩與道德重量震懾著觀者。
——————————————————————————————————————
最近,國際局勢動盪,經濟下行,中產階級消失,人人自危,甚至,出現薩爾瓦多那樣用超級監獄的手段來掃盪黑幫,科技的進步和商業至上的現況下,看到這幅畫,真的很受震撼,決定還是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