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選股邏輯分析,以大部分共同標準來說,所有高股息一定會挑殖利率高的公司當成份股,市值型容易選到殖利率偏低的好公司(例如:台積電),
2. 成份股分析,配息高的公司不一定沒有未來性,有的公司因業務需求不需要高資本支出,例如IC設計業,有的公司則是需要高資本支出來維持競爭力,例如台積電。
3. 風險性評估,對於ETF來說,下市門檻主要是看淨值是否過低,而淨值又跟市值息息相關,理論上來說,當大家都熱衷於買某檔ETF時,只要越多人投資,投信就能收到更多的資金,本金加上被炒作的股價,就可以衝高市值。
4. 理解投資目標的本質,ETF是個股的集合體,個股的股價建立在公司的獲利能力,任何一個成份股的虧損都會稍微影響ETF的表現,更不要說是遇到系統性風險的大跌,當所有個股慘跌時,股票型ETF肯定也無法獨善其身。
5. 對於不懂選股的人來說,其實很適合買ETF,因為從長期回測數據來說,針對含息年均報酬率排名是這樣,市值型ETF>高股息ETF>債卷>儲蓄險>銀行定存,報酬率雖然有高低之分,但投資工具並沒有好壞之分,只有適合不適合自己的差別。
任何投資都需要對投資標的,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才能做到長期持有,每年拿到滿意的報酬,然後你就可以不用在意別人的看法,貫徹自己的想法,要知道能守護自己資產的人,永遠都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