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魚還不到兩歲時,我們受邀參加了一場重要的家族聚餐。
那是為了表弟和表弟妹談親前,特地安排的雙方家長認識餐會。長輩們圍坐一桌,氣氛正式又熱絡。
大魚坐在我們身旁的兒童椅上,一開始還好,但吃到一半時就顯得有些坐不住。我看見她的小動作,便輕聲靠近她耳邊說:
「大魚,今天是很重要的家宴喔,不可以讓大舅公、大舅婆、舅舅、舅媽丟臉。乖乖坐好吃飯,好嗎?」
大魚聽完,點了點頭。那一整餐,她表現得非常棒,不吵不鬧,安安靜靜地吃飯,讓我也鬆了口氣。
那天,我心裡是感謝的,也再一次肯定:孩子雖然年紀小,但他們其實能理解很多事情,特別是當我們用平等、清楚又尊重的方式說話時。
—
從小教孩子禮儀,不是要他們壓抑天性,而是讓他們學習分辨:在不同的場合,該有什麼樣的態度與表現。
孩子可以開心玩鬧,也要知道有時候,需要安靜、需要合作。這不是「乖」的教條,而是「尊重」的練習。
我們溫柔提醒,不是為了讓孩子變得「聽話」,而是讓他們學會與這個世界相處的方式。
—
親子之間的引導,不一定需要高聲斥責,有時一句貼近心的話語,就足以讓孩子感受到重要與被信任。
那一次的家宴,也讓我看見了大魚在小小年紀裡,展現出來的理解力與自我調整的能力。
原來,所謂「教養」,從來都不是「要孩子改變」,而是我們願不願意放下急躁,用愛與尊重去帶他們看見世界。
—— 予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