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魚在小一上學期時,老師發了一張課外書籍DM(可自由選擇是否訂購)。
我對大魚說:「家裡已經有很多書了,有我們買的,也有小舅舅送的,等妳們看完之後,真的有需要,再買好嗎?」
大魚點點頭,理解地說:「好。」
沒想到隔天晚上,她開心地從書包裡拿出一本嶄新的課外書說:「這是小星同學買給我的!」
我有些驚訝,輕輕問她:「她怎麼會買給妳呢?」
大魚說:「她知道我沒有買書,就給我100元,讓我去買。」
這一刻,我心中湧起兩種情緒:
一種是被小星那份單純慷慨的心意打動,那是孩子之間最純真的友誼與分享;
另一種,是對「金錢與人際界線」的警覺——這麼小的年紀,就開始接觸到「用金錢表達關心」這樣複雜的互動方式了。
我們沒有責備大魚,而是陪她一起理解這份好意背後的意義。
我們告訴她:「小星是個很溫暖的朋友,她願意和妳分享快樂,這份心意真的很棒。但她的100元,是她爸爸媽媽努力工作賺來的,就像爸比媽咪的錢,也是努力賺來的。因為這樣,我們不可以輕易收別人的錢,也不可以輕易給出錢,這不只是金錢的問題,更是對彼此家庭的一種尊重。」
我把100元交給大魚,溫柔地對她說:「妳明天把這100元還給小星,並且跟她說:『謝謝妳的好意,但我不能收妳的錢,因為那是妳爸爸媽媽努力工作賺來的。』」
隔天,大魚順利完成了這項小小的任務。
—
我們沒有簡單地說「不可以」,而是陪著孩子去看見:這份好意值得被珍惜,但同時也要學會用尊重與感謝,守住每一段關係的界線與純粹。
孩子對世界的認識,就是從這些「看似小事」的生活片刻中,一點一滴長出來的。
而我們大人能做的,就是在這些時刻,用理解的眼光和溫柔的語言,幫助他們看見行為背後的邏輯、情感與選擇。
這是一場溫柔的練習,也是一堂珍貴的生命課。
—— 予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