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過去已在多篇文章中提及 AI 的威脅。或許許多文組背景,或對 AI 操作得心應手的人,會覺得 AI 並不那麼可怕,甚至能成為人類最好的助手。理論上的確如此。有人常舉例說,當年汽車尚未出現時,馬匹是人類主要的交通工具。汽車發明後雖讓養馬產業沒落,卻也開創了龐大的汽車產業鏈,提升人類生活品質。
然而,這樣的比喻我並不完全認同。因為 AI 並不像汽車僅是改變了交通方式,它是直接取代了人類的智慧行為與創造力。原本我們以為只有基層勞力會被取代,結果發現連文字創作、語言翻譯、藝術生成、音樂製作、甚至程式開發這些高度依賴人類才能的工作,AI 都能輕鬆完成。

更令人不安的是,AI 的養成並非中立或自然,而是建立在對人類網路活動的龐大監控之上。OpenAI、Google、Meta、xAI 等巨頭企業,透過我們的個資、行為、信仰與習慣,不斷餵養 AI 模型。這樣的趨勢幾乎無法逆轉。
說到這裡,或許會讓讀者感到沮喪。但筆者並非想散播絕望,而是想喚起警覺—AI 目前只取代了部分職務,未來勢必會大規模奪走工作機會。我們正處在一個關鍵轉捩點,AI 可能成為推動文明進步的幫手,也可能成為壓垮眾人的工具(不一定是物理性的毀滅,而是精神與經濟上的排擠)。
我自己雖對 AI 深感威脅,卻不因此放棄對未來的希望。唯有理解 AI,才能從容應對它的衝擊。上個月我特地參加並考過了經濟部的「AI 應用規劃師」認證考試,就是希望更深入了解 AI 的運作邏輯、應用場景與目前的限制。
AI 的發展速度驚人,威脅或許比我們想像的更快到來。但換個角度想,也因為我們的生命有限,才更該珍惜 AI 所無法擁有的「時間感」。人生的抉擇,並不只是效率與產能的問題,而是關於情感、連結與價值的展現。
AI 可以取代的是資本主義下的工具性角色,但永遠無法取代人類的生命意義。
找到自己的方向,善用手中資源,活出真實而獨特的樣貌,才是我們對抗這股時代浪潮的根本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