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都市工作很少聽到身邊朋友要去溪邊玩水,記得上次去是研究所時期,三五好友共同吆喝,騎車引擎一發動,年輕人們在大臺北地區遊蕩,真的是一幅青春畫面。
大臺北地區的溪流,歷經許多防洪、疏洪等整治,沿途景緻的河濱公園一座又一座,正是許多民眾,假日休閒、放風好所在,相較平日窄小的生活空間,寬廣的河道滯洪區,人們得以暫時放下焦慮。
但我得說這些河濱公園雖具備親水特性,卻始終覺得少了一種「野性」。
「野性」並不是說大臺北地區的溪流缺乏自然特色,而是在人與水之間的互動上,都市人採取安全策略。當然在面對大自然時,保護自身安危是首要。但我想表達的是在野外活動時的某種感受:「敬畏與挑戰。」
還記得在921之前,(註:對石岡來說921是重要的時間節點,未來有機會再聊)當時還是石岡國小五年級的學生,整起事情的前後,我完全遺忘了。但就突然得知下一堂課要去溪邊玩水,還記得當時帶隊是社會老師。教社會的怎麼會跟自然、地理環境有關?至今日百思不得其解。總之,就是出發前往上坑溪。

位於金星村的上坑溪
上坑溪為食水嵙溪支流之一,另一條支流是同在石岡的下坑溪。從文獻資料來看,客家地區所稱的「坑、壢、河、窩」,這些地理位置,皆指稱河/溪流的意思,如果不正經一點,我們可以稱呼兩條支流,直翻叫「上溪溪」與「下溪溪」的疊字冷笑話。下坑溪的金龍橋附近有個庄中福德祠,同樣地上坑溪的金仙橋附近也有座伯公廟,名叫上坑福德祠。
兩間廟的風格不太一樣,上坑福德祠明顯是「北方宮殿式建築」,有種穩重莊嚴的感覺,尤其廟的右後方,有大型朱紅色的鐵製看板,中間為幾何圖案組合而成的八卦圖。文獻記載這是一面鐵製八卦鏡。傳聞是廟宇後方土地開挖時,遭遇許多牲畜死亡的狀況,為了保平安而設立風水牆。不管這件事情是否為真,兒時前往遊玩時確實感受到一種肅穆感。

上坑福德詞與一旁的鐵製八卦鏡
同在金仙橋附近,也有風水建築—石鎖。傳聞是上坑溪水湍急,石忠宮媽祖婆顯靈要蓋石鎖,在溪水兩端用石頭搭起的錐狀物,頂端分別用鐵鍊鎖住,看似一個「鎖」,將金星村的居民財庫鎖住於庄內。不知金星村的居民錢財是否從此留住?不過這個傳聞,成為三立電視台《在台灣的故事》的其中一集節目,也是我對石岡在地傳說的第一個印象。

橫跨上坑溪兩岸的石鎖
從上坑福德祠、八卦鏡到石鎖,再加上金仙橋旁的小小五營將寮,跟友人介紹時,常開玩笑地說:「金仙橋附近的靈能量會不會太強大了?」(對!抬頭看還有座石忠宮),玩笑歸玩笑,但卻反映在地人的生活態度,嘗試用器、物去形塑出自然空間的神祕感,人們試圖去定義,或說將自然的「它」命名為具神力的「祂」。
這在對過慣都會生活便捷的人們來說,難以理解。但卻反映在面對自然世界,總是敬畏與挑戰間擺盪著。就是鄉野生活中的樣態之一!
度昀奇
臺中石岡人 大學戲劇科系,碩士歷史相關 已在新莊社大工作7年多,目前擔任社大主秘一職 喜愛電影、閱讀以及ACG作品 正在學著用自己的方式回到家鄉石岡。當一個石岡人!
https://vocus.cc/article/652a2ed6fd897800019f43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