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26年(清雍正4年)創立的原廣寧廟
當你走進員林市中正路與民生路口的廣寧宮,或許會先被那對高達近三米、氣勢磅礡的立體樟木門神吸引目光,但你可知道,這座氣宇非凡的廟宇,不只是一座信仰中心,更是員林這座城市命脈的源頭,一部穿越三百年的地方史書,就靜靜藏身在這香火裊裊之間。

一整塊高 2公尺90公分,寬 95公分,厚 30公分的上等樟木,浮雕而成的「立體門神」,威武莊嚴氣勢磅礡。
🌿【廣寧宮的前世:從粵籍同鄉會館起家的信仰核心】
時間回到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那是一個移民拓墾、百廢待興的年代。來自中國粵東的移民士紳許學乾,懷著對家鄉信仰的虔誠與對新生活的盼望,自霖田迎回三山國王神尊、由湄州請回天上聖母(廣福媽),在員林這塊剛起步的土地上,親手奠定了廣寧宮的基礎。
到了雍正四年(1726年),這座宮廟正式落成,成為早期來台粵籍人士的精神堡壘與聚會所,也是彼時員林地區最重要的「同鄉會館」。這裡供奉的不只是神明,也是鄉愁、是身份、是落地生根的印記。
但這條歷史的路途並不平順。廣寧宮曾兩度因地震(1801、1880年)損毀殆盡,但每一次的傾頹,都喚起在地人的齊心重建。人走,神未遠;廟毀,心未散——信徒們再三募資重建,只為將這份信仰之根繼續延伸下去。

見證歲月流逝下的雕欄畫棟
🏯【殖民與戰火下的守護與遷徙】
到了清光緒20年(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後,命運劇變。日本吞併台灣後,日軍進駐員林,將廣寧宮改為憲兵駐屯所,並廢止原本在廟前果菜市場進行的「度量衡制度」,這原是廟方仰賴的主要收入來源——因而廣寧宮的管理費驟減,維持困難。
就在這時,有位大德,主動捐出他在南平庄瓦磘厝的三甲餘田地租金,支撐廟務支出。另一位士紳許學乾更是捐地、倡建,善行傳頌於世。為感念其功德,信眾特設長生祿位, 願其德澤流芳百世。
最令人動容的是,日治初期的軍事壓制並未讓信仰消亡。廣寧宮的神尊為了避難,由信徒默默請至私宅供奉,一尊尊神明,在百姓灶頭前續燃香火。直到日軍撤離,信徒與廟祝終於在光緒33年(1907年)迎神歸位,這份「眾志成城、護神如命」的精神,至今仍令人動容。

廣寧宮意象圖
🎓【廣寧宮與員林國小的奇妙關聯】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廣寧宮的殿堂也曾是教育的啟蒙之地。日治時期,日方於廟內設立「日語講習所」,為當地孩童教授日語,後來這個講習所演變為「員林公學校」,正是今日「員林國小」的前身。

照片上方為行政主建築正身立面,左上為第十一任校長近騰勝一(任期1939.9.28-1940.2.28)。下方畫面為學童在操場做體操,操場前方有升旗臺和廣播台,老師站在前方帶領學童配合廣播做著「ラヂオ体操」 (收音機體操),收音機體操是日本自1928年(昭和3年)以後所推行的,操場右邊的建築為禮堂。 此照片出自1939年(昭和14年)員林公學校的畢業紀念冊。 (今員林國宅處)
一座廟宇,不只供奉神明,也曾孕育知識;它不僅凝聚信仰,也點燃過地方教育的火光。
🛍️【街市的起點:廣寧宮與第一市場】
廣寧宮不僅是靈魂中心,更是商業的起點。它所處之地,俗稱「市仔口」,是早年員林最繁華的夜市起源地,也正是今日第一市場的所在。

曾經虎頭門夜市的位置(今廣寧宮前三角)
在還沒有超商、電商的年代,廣寧宮前是人聲鼎沸、果菜魚肉滿街叫賣的市集熱區。廟方曾掌管市場的度量衡工具,協助買賣雙方秤重、收手續費,作為維修宮廟的收入來源;宮廟與街市共生共榮,信仰與生活緊密相織,成就了員林人「以市為家、以廟為心」的日常風景。
即使走過世代更迭,至今廣寧宮門前仍有許多小吃攤、傳統商行駐足,鄰近的光明街商圈依舊熱鬧,是老員林人記憶中最「有味道」的地方。
🏛️【廣寧宮今貌:文化信仰的雙重寶藏】
歷經三百年滄桑,重建後的廣寧宮如今氣勢恢宏,正門立體浮雕門神令人讚嘆,廟內可見泉州白花崗岩雕刻石柱、二十四孝故事牆、歷代楹聯……處處都是匠心之作與歷史的見證。

主殿正面照
宮內鎮座的三山國王、廣福媽,庇佑的不只是香火,更是這整座城市的集體記憶。無論是節慶酬神、廟會遶境,或是日常祈願,廣寧宮都像一位靜默守望的長者,守護著員林街頭巷尾的脈動與故事。
✨【結語:穿越時光的信仰與生活】
廣寧宮不只是座廟,更是一頁頁仍在書寫的城市記事本。從三山國王跨海護鄉,到廟前市集百業爭鳴;從神像被迫遷移,到教育在此扎根……這裡見證了員林的興衰、變遷與重生。
當你下次走進這座廟,或許不妨停下腳步、細細端詳,這不只是燒香拜拜的地方,而是一座活著的歷史博物館——藏著整座城市的魂。
如果你也想親身走訪這段歷史的現場,別錯過【員林第一市場導覽活動】,我們將從廣寧宮出發,沿著時光軸線,一起探索這座城市的老靈魂與新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