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0年,林勝源招募一群墾民開發大溪阿姆坪等地區,同年並自大溪仁和宮分開漳聖王香火,建造南雅宮。
數年後該廟因原漢衝突被焚毀,1912年由慈善家呂鷹揚、江健臣等人推動重建事宜,並更名「復興宮」,當時所獻之匾,至今尚存。
此時期的復興宮,每年農曆7月14日的普渡為一時盛事,遠近居民翻山越嶺,挑著祭品到廟口敬神,也時常可見原住民來看熱鬧。
隨著石門水庫興建,水庫範圍內的居民遷移至觀音樹林、八結、三民、角板山等地,復興宮遭淹沒。原廟之神尊,由遷移至觀音樹林地區的民眾奉祀,並建立觀音復興宮。
至於百吉復興宮則分配到廟門板、角板山福興宮得香爐、三民東興宮得到其他神器。
該廟之聖王聖誕祭典,例由數個庄頭中的各姓分十年輪值,這十個庄頭分別是阿姆坪、新柑坪、八結、水東流、角板山、十三份。
1987年,政府開發觀音工業區,帶來大量工作人口,也使得復興宮香火鼎盛,但之後又因工業污染,導致部分人口外移,真是成也工業區,敗也工業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