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看了一部台劇,是劉若英執導的《忘了我記得》
由謝盈萱(飾程樂樂)、秦漢(飾程爸)、霍建華(飾張凱)主演
我目前只看了前三集,裡面有一段程樂樂與張凱夫妻吵架的的戲
讓我發現這根本是很多現代人正在上演的現實人生
這段吵架戲,講出了我們很多人人生不順時,會不自覺用來「包裝自己的理由」
看起來很合理,實際上卻可能是你卡關的真相
今天,我就用這段劇情,帶你們看見一個非常深層的覺察
也許這段戲可以幫助你看見一個答案 :
一個你一直沒發現:你其實正在「說服自己接受低配人生」的潛台詞。
(以下有點小小的劇透,但是不太算真的影響劇情,本篇文章只是想藉由這段吵架戲去探討我們的人生,希望對你有一點小小的幫助,不過也建議你們可以把前三集看完再來看這篇文章會更有感覺)
故事簡介|愛情、差異與自卑的交錯劇本
《忘了我記得》的女主角程樂樂,曾經是導遊,因為工作上遇到自己的好姐妹被遊客吃豆腐拔刀相助,跟客人吵架,因而被客訴遭到公司開除。
她在迷惘的狀態下誤打誤撞進了脫口秀場, 意外登台,講了自己被開除的經歷, 沒想到觀眾反應熱烈,從此開始當起脫口秀演員。
樂樂得罪旅客的事件傳到整個旅遊界,沒有旅行社敢用她,所以她白天只能在便利商店打工,晚上則去脫口秀講笑話(大部分是講自己的笑話),時不時還要注意她得了阿茲海默症快要失智的老爸。
總之她的生活是一團糟...
但是,人生還是有好事的
程樂樂在脫口秀場子自嘲自己失業的經歷時
那天夜晚,她遇見了張凱,一位家境富裕又努力上進的律師
他們相遇的那天,張凱正好也被律所否決成為合夥人,心情低落,卻被樂樂的表演療癒了。
之後兩人交往、結婚,而張凱之後也升任了律所合夥人
這一天,所有合夥人約定攜伴在高級的法國餐廳聚餐,樂樂卻因為在老爸家處理水管漏水的事情而忘記此事,匆匆趕到餐廳並大遲到,張凱覺得樂樂太狼狽而要求樂樂去廁所整理儀容,當大夥問樂樂從事什麼工作時,張凱卻謊稱樂樂在銀行上班,是銀行高級主管。
一場飯局點燃了真實的差距…
他們吵架的內容大概是這樣的(以下內容經過一點修改,因為有點懶得再看一遍,所以就自行編了個差不多意思的內容😆😆😆😆…)
回到家,樂樂情緒炸開了:
「你是在羞辱我嗎?便利商店怎麼了?我打工很丟臉嗎?」
張凱嘗試解釋:
「不是這樣,樂樂,我只是…那是正式場合,我只是希望你能自在一點。
我也只是想讓你也能融入我的生活」
樂樂冷笑:
「那種生活不是我的世界,那些太太談的名牌、度假、孩子教育,
我根本插不上話。你要我怎麼融入?裝懂?還是裝富?」
張凱皺眉但還是很溫柔的反擊:
「你就不能嘗試看看嗎?每次我想帶你進我的生活,你就一副你高尚、不屑參與的樣子。」
樂樂火大了:「因為我真的不屬於這個世界啊!我從小就不是那種人!我媽很早就丟下我們,我是我爸帶大的,現在他失智了, 我每天上班、照顧他,還要扛所有事情,我沒有時間、也沒有餘裕,去跟你那些朋友聊什麼紅酒和精品!」
她喘口氣,眼神紅了,但語氣更尖銳:「你根本不懂我活得多辛苦。」
張凱反擊的聲音帶著壓抑的怒氣:
「你以為我就容易嗎?我一路走來也很努力,我不管多拼,大家都只會說我家境好,靠爸靠媽, 好像我一切都是不勞而獲!」
樂樂:
「你就是比較容易…」
張凱此時的沉默比煙火還大聲......
雙方從職業講到生活、從原生家庭講到自我價值… 最終,兩人吵到核心:一個覺得自己永遠融入不了對方的世界,一個覺得自己再努力也不被看見。
我們看到的,不只是戲,是潛意識的自我包裝
我看這段戲的時候,突然明白:這不是單純的價值觀不同,而是「自我價值感」的碰撞與防衛。
樂樂說:「我不屬於那個圈子,我不想融入你們那種生活。」
乍聽之下,像是一種自我選擇,其實背後藏著強烈的「我不夠好」的聲音。
她不是真的不想融入,而是怕融入之後暴露自己的「格格不入」。
所以她寧願說:「我沒興趣、我不是那種人、我自在就好。」
這些話,其實都是我們在覺得「自己不夠格」時最常用的保護殼。
而張凱呢?他雖然家境好,卻拼命證明自己的努力,
他不想被說「靠爸」,不想只是背景襯托出來的成功者。
當他遇到一個「欣賞他努力」的人,他才感到真正被愛。
可是當樂樂開始自我設限,拒絕進一步靠近, 他的那份努力也像是白費了
因為他仍然被「誤解」
所以你會看到——
一個人用自卑包裝成堅持,另一個人用努力想證明自己值得,最後卻互相錯過彼此。
而一段關係如果建立在彼此互補傷口上,當其中一方開始成長(例如張凱晉升為合夥人),另一方若沒有同步自我成長,就會產生劇烈的心理落差與焦慮。
這時,原本互補的關係就會轉化為彼此的觸發點
其實樂樂一直活在一種「看起來有自信、其實是在防衛」的狀態
樂樂喜歡在脫口秀表演,而她最喜歡講「自己的糗事」,不是因為她完全釋懷,而是因為「能笑出來的痛」比較容易被接受。
這其實是脫口秀常見的創作動力:以笑來包裝傷,以幽默來換取認同。
但如果創作者沒有看清這層機制,就會卡在「只有講痛苦時才會被愛」的無形信念裡。
她說她不想融入、她說她自在就好,這些話其實不是她靈魂的真心選擇,
而是——小我為了保護她不被比較、不被否定、不再受傷,而製造出來的幻象劇本。
所謂「小我」,是我們人格裡那個想要確保自己安全、被愛、有價值的部分,
但它的運作方式是靠控制、分別、評價,它最怕的是:被否定與失控。
所以當小我感受到「這個人太優秀、這個圈子我格格不入、我好像配不上」的時候,
它就會立刻開始編劇——
🌀「我才不屑那種生活。」
🌀「我就是喜歡簡單。」
🌀「我不喜歡那種虛假的社交圈。」
這些話都不是你靈魂真正的選擇,是小我製造出來的幻象,用來保護「我沒那麼好」的感受。
但問題是,當你活在小我編出來的劇本裡,
你就會開始吸引一連串配合這個劇本的情節:
- 你會一直遇到讓你覺得「格格不入」的人;
- 你會經常感覺「我配不上」某些工作、某些關係;
- 你會持續證明「你就是被誤解的那個」。
你以為這是命運安排的困境,
但其實是你的小我在製造幻象——讓你活在一個你說服自己「剛剛好」的低配人生裡。
人生不是被命運困住,而是被自己創造的幻象卡住。
我們常常覺得人生的困難是命不好、條件差、機會少
但真相是——真正把你困住的,不是命運,而是你自己編出來相信的故事
「我不是不成功,我是選擇不要被綁住。」
「我不是不被愛,是因為我不適合被愛。」
「我不是沒有夢想,我只是比較務實。」
我們以為這些話在保護自己,
但其實是這些話,一點一點,把你困在一個你自己都不喜歡的劇本裡。
這就是小我最厲害的地方——
它不是直接讓你「放棄」, 它是用一堆看起來超合理的幻象
讓你自己決定不往前走。
而久而久之,你就以為:
- 我就是這樣的人。
- 我命就是比較硬。
- 我跟他們就是不同世界。
這些不是命運,是你信了太久的幻象
那你要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活在幻象裡?
以下這三個問題可以幫助你覺察:
1️⃣ 我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我內心是輕鬆的,還是防衛的?
如果你說「我不想要」的時候,是帶著一種氣呼呼的語氣, 那很可能不是靈魂的聲音,是小我在保護你不要面對「我其實很想但不敢」。
2️⃣ 我真的無欲無求,還是我只是不敢承認自己想要?
很多人說自己對物質、關係、成功沒興趣, 但內心其實是怕追不到、怕失敗、怕承認自己不夠好。
3️⃣ 這個劇情,我是不是早就上演過很多次?
如果你常常遇到一樣的挫敗感、一樣的格格不入、 很可能不是世界不懂你,而是你內在一直在複製同一個幻象場景。
你不是那個不夠好的人,你只是被小我騙太久了
我們的人生,大多不是被現實限制,而是被自己內心那些以為是真相的「保護性敘事」困住了。
這些敘事,來自小我創造的幻象,讓我們活在一種假裝是「命運」的劇情中,卻從未懷疑:
「這其實是我自己寫的劇本嗎?」
而當你開始察覺這一切的時候,你會發現:
你其實一直都有選擇權。
你可以不再扮演那個需要自嘲才能被愛的角色。
你也可以不再用「我不是那種人」來阻擋自己前往另一個可能的版本。
你不是不夠格,而是你信了一個小我替你創造的世界太久。
但現在,你可以開始選擇跳脫劇本, 你可以開始練習說出來的每一句話
都不是用來保護自己、說服自己、掩飾自己
你可以試著找出它,把它寫下來,重新看一次。
你會驚訝地發現:你不是被命運卡住
而是你已經準備好拆掉幻象,迎接真相的自己。
喔 關於幻象,我以後會專門做影片給大家的(老高附身😎😎😎😎)
也歡迎來我頻道坐坐:命運剪接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