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資世界中,「為什麼總是買在高點?」這個問題一再出現在論壇與聊天室中。
人們總是追逐熱門股票、緊盯媒體報導與消息快訊,渴望趕上下一波漲幅,卻往往在高點進場、痛苦止損後慘輸收場。
究竟是資訊落後?還是情緒主導?這正是效率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EMH)所揭示的投資真相。
市場價格會迅速且全面地反映所有可得資訊,因此大多數散戶追逐消息的行為,最後都只是「接棒高峰」而不是掘金底部。
不論是技術分析,還是基本面解讀,若資訊已被快速吸收,想從中找到長期穩贏的機會,就變得極為困難 。
本文將從「不同效率層級」「實務案例與市場失靈」「行為金融挑戰」等面向解析為什麼你總是在熱門股高點接盤?
又該如何跳脫追漲殺跌的投資陷阱?
一、什麼是效率市場假說?(理論介紹)
價格反映所有資訊:
效率市場假說(EMH)指出,金融資產價格會即時反應所有可得資訊,因此無人能持續打敗市場。
三種效率層級:
- 弱式效率:歷史交易資料已反映於價格,技術分析無效
- 半強式效率:所有公開資訊已被反映,基本面分析難以取得超額報酬
- 強式效率:包括內部消息在內的所有資訊都被反映,連內線交易無利可圖
代表人物:
尤金·法馬(Eugene Fama)於 1970 年提出此假說,並於 2013 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肯定實證出資產價格形成原理之貢獻。
二、現實市場是否真有效率?(實務對照)
- 技術分析 vs. EMH:若市場有效,單靠圖形與指標預測明顯脫離市場實際
- 基本面分析是否有用? 若市場已反映所有公開資訊,預測公司財報成長將難產生超額回報
- 市場失靈的現象:短期情緒(如疫情、突發事件)常導致價格與實際資訊不一致,如過度波動和錯誤市場解讀
三、效率市場假說的反面觀點(對立學派)
- 行為金融學:羅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主張市場存在人性情緒的驅動,易出現泡沫與崩跌,是理性市場的一大挑戰
- 泡沫與群體心理:歷史多次證明人會追捧高點,例如郁金香泡沫、網路泡沫等
- 巴菲特觀點:雖曾打臉 EMH,但仍推薦散戶投資指數基金,強調一般人難靠選股持久勝出
四、散戶追買熱門股卻常賠,心理誤區在哪?
許多散戶熱衷追逐市場消息,以及熱門股(如《GameStop》、《AMC》 迷因股),結果往往「買在高點、賣在低點」:
- 注意力購買(Attention-based buying):研究指出新聞與社群關注度高的股票,短期交易量大漲但回報率反而偏低
- 羊群效應(Herding):散戶受到社群(如 Reddit、TikTok)熱潮影響,傾向跟風買高賣低 。
- FOMO 交易:恐懼錯過(Fear Of Missing Out)使投資者忽視基本面、盲目買入
- 熱手謬誤(Hot-hand fallacy):過度相信近期表現,誤以為持續上漲會永續
- 處置效應(Disposition effect):傾向賣掉賺的股票、留下賠的股票,顛倒了理性選擇
五、對投資者的啟示(應用角度)
- 指數化投資優勢:被動投資能避開情緒干擾、降低交易成本,長期實證顯示勝過大多數主動選股策略
- 主動選股不一定勝出:大量研究與實例指出散戶難以長期打敗市場,大多數人在追高殺低的投機中吃虧
- 投資重在紀律與資產配置:應設定明確策略、穩定持有—不要讓短期風潮決定投資行為
六、延伸討論與個人觀點
市場有效 ≠ 完全理性
我認為 EMH 說市場大致有效,尤其在公開資訊層級,但行為金融學指出投資決策常被心理偏誤扭曲結合兩者能幫我們既尊重市場力量,也意識自身局限。
長期趨勢 vs. 市場雜音
當媒體和社群平台不斷爆出震撼標題,其實這正是人性中的「負面偏見」在作祟。
我們天生對壞消息更敏感,負面標題比好消息更吸睛,然而研究發現散戶過度關注這些短期動態,結果常常陷入「買在高點、賣在低點」的惡性循環。
一份長期追蹤台灣散戶的研究指出,他們因頻繁交易、手續費與錯誤時間點進出市場,每年約損失2–3%的投資報酬率 。
另一項來自金融時報的分析也指出,過度交易導致散戶平均每年少賺1.7個百分點,這些成本累積下來,30年下來可能差距非常驚人。
七、建立「理性投資模式」
長期觀察可以發現整體市場(如指數)具穩定上漲趨勢;相較之下個股可能大起大落,甚至企業消失。
實證顯示低成本指數化投資(例如 S&P500 ETF)經過數十年仍舊有效且勝出多數主動管理基金。
市場確實高度消化資訊但並非無懈可擊,散戶常被短期雜音和認知偏誤擺布,追買熱門股卻常常買高賣低。相比之下,理性的你如果願意接納 EMH 和行為金融的洞察,並透過紀律化的被動投資策略,就能避免追風險、擁抱長期穩健回報。
在社群熱潮與短期波動中,選擇淡定、構建系統,才是投資的正道。
- 定期小額買入(DCA)避免高點進場,設定自動定期投資每月固定買入,不需挑時機
- 聚焦指數或被動配置,不必追逐熱門個股
- 建立只買不賣的長期思維、資產配置計劃,讓策略經得起市場檢驗
- 少看新聞標題:避免被情緒牽著走
八、總結
大多數人在「熱度」裡滾來滾去,錯過了長期複利的機會。
效率市場假說告訴我們市場很可能已經消化資訊,你不需要成為下個消息爆發者,只要做好「紀律投資、資產配置」與「避免情緒誤區」,便足以與市場為伍,穩定向上。
參考資料
Odean, T. (1999). Do investors trade too much? 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12(5), 1249–1292.
https://faculty.haas.berkeley.edu/odean/papers%20current%20versions/doinvestors.pdf
Odean, T. (2009). Just how much do individual investors lose by trading? 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2(2), 609–632.
Barber, B. M., Lee, Y.-T., Liu, Y.-J., Zhang, K., & Odean, T. (2019). Learning, fast or slow: The performance and behavior of Taiwanese day traders. Review of Asset Pricing Studies, 10(1), 61–93.
https://doi.org/10.1093/rapstu/raz006
https://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2535636
Banker, G. (2014, June 5). The impact of negativity bias on investing. Forbes. https://www.forbes.com/sites/northwesternmutual/2014/06/05/the-impact-of-negativity-bias-on-investing/
Investopedia. (2008, May 21). Loss aversion: Definition, risks in trading, and how to minimize.
https://www.investopedia.com/terms/l/loss-psychology.asp
Reuters. (2024, September 23). India’s retail derivatives traders lost 1.8 trln rupees in three years, regulator says. Reu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