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很討厭記帳,但又覺得自己應該理財,該怎麼辦?」
如果你也曾經這樣想過,放心,你並不孤單。
我們常常以為「開始理財」的第一步,是打開一個記帳 App,從今天起開始紀錄每一筆支出。但三天後你就會發現:好像沒什麼變化?甚至更煩,因為你開始覺得自己「不夠自律」、「沒有理財腦」。
其實你沒有做錯什麼,只是跳錯了起點。理財從來不是從記帳開始,而是從理解自己與金錢的關係開始。
這篇文章,我想和你分享三個比記帳更重要的思維起點,幫你拆解焦慮,重新建立理財的信心與掌控感。
1️⃣ 理財不是記帳,是選擇怎麼用錢
記帳,是紀錄你「花了什麼」;但理財,是決定你「要怎麼花」。
記帳像是在回顧過去,是後照鏡。理財則是你的前方導航,幫助你決定要走哪條路、要開多快、要停在哪裡。
很多人一開始就跳進記帳,卻從未思考:我想透過金錢,實現什麼樣的生活?
當你心中沒有這個畫面,記帳就變成毫無情緒的流水帳,不只無聊,還可能讓你陷入「都花那麼多了,好失控」的罪惡感。
先學會「選擇」,才有記錄的價值。
2️⃣ 理財不等於省錢,而是活出你想要的樣子
你有沒有聽過一句話:「理財的人都很摳。」
這句話其實超級誤會人。
真正會理財的人,不是什麼都不花,而是知道什麼值得花,什麼可以不花。簡單來說,他們把錢花在對自己重要的事物上,而不是被衝動牽著走。
你省錢的目的,不該是因為焦慮或比較,而是靠近你的渴望與價值觀。
想清楚:你想用錢創造什麼?更穩定的生活、更有彈性的工作型態?能常常旅行、或是早點退休?當你有了這些畫面,花錢與省錢,就不再是矛盾,而是有意識的選擇。
3️⃣ 理財不靠毅力,而是建立習慣與設計流程
你以為理財要靠意志力,每天忍住外送、強迫自己記帳、不刷卡?
其實,最聰明的理財人,都是懶人。
他們會把重要的決定事先做好,接著交給自動化系統執行。像是:
- 收到薪水後自動分帳(如固定轉入儲蓄帳戶、生活帳戶)
- 為各種用途設立子帳戶,讓每筆錢「有任務」
- 每月固定檢視一次財務,而不是每天碎念「又破財了」
與其靠紀律,不如設計能「幫你偷懶」的系統。
這就是我未來幾週想跟你分享的習慣養成與財務節奏建立。
🧭 小結:先想清楚,再開始行動
如果你今天什麼都還沒做,也沒關係。
你不需要立刻開始記帳、不需要馬上開一堆帳戶。只要先換個角度去看錢——把它當成你未來生活的工具,而不是現在壓力的來源。
記住這三件事:
- 理財是選擇,不是紀錄。
- 理財是靠近渴望,不是逼自己節省。
- 理財靠設計,不靠自律。
🔜 預告下篇|我的理財起手式:從收入分配到三層資金池的邏輯
下一篇,我會分享我個人的收入分帳邏輯與三層資金池設計。包含我實際用的數位帳戶分配方式、每月資金怎麼流動,還有什麼 App 幫我掌握大方向(即使我沒天天記帳)。
如果你也想打造「不用記帳也能安心用錢」的系統,記得追蹤這個系列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