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一114年6月9日申請到方格子舉辦的《造山者》包場特映會,就去參加。免費的,但是要在方格子發表文章。我就先在臉書上Po文和照片:
https://www.facebook.com/xie.cheng.han.242082/posts/pfbid02WDKRStchxfNFw1x1JsvXYohpMSpjhfGQMEm8WxxEKvgLkqu4QXiKpgm1QbXB4mrql
相關照片如下:

為了寫這篇文章,我本周會找時間聽導演蕭菊貞與製片蔣顯斌在電台和網路的訪談;我目前也是邊寫邊聽蕭導演的訪談。
本片顧名思義,《造山者》是指護國神山,也是台積電(TSMC)篳路藍縷發展的過程。而令我感佩的是,以前都有傳說與文字記載,早期的政府官員和技術人員,會在小欣欣豆漿店開早餐會,決定未來的政策走向。但小欣欣豆漿店老早就沒了,而蕭導演大學是經濟系畢業,當過記者、紀錄片導演、與金馬獎評審,卻跟歷史學者、考古學者、或名偵探一樣,調閱各種資料─包含去地政機關調閱地籍圖資,找出小欣欣豆漿店的地址並訪談相關當事人,而不是只用歷史影像草草帶過。
之後提到參加胡定華的追思會(他因心肌梗塞過世),才讓蕭導起心動念拍攝本紀錄片,畢竟對任何人來說,拍攝本紀錄片也是一個賭注;另一個起心動念原因是,蕭導演在清大教書,也認識了同校的吳泉源老師,他研究科技史與科技社會,鼓勵蕭導演將台灣半導體與科學園區發展的過程拍攝成影片,而吳泉源老師年僅57歲就因肝癌往生。
而本片副標題叫做"世紀的賭注",原因是竟然在官方文件中出現"賭注"的字眼,通常在作風保守的公部門不太可能出現"賭注"2個字─原因是,台灣是個地狹人稠的海島型國家,不像地廣人稀的大陸型國家有很多礦產,包含台灣的能源也幾乎是從國外進口;但當時台灣出現移民潮,許多優秀青年出國念書後就留在美國不回台灣。
當時的閣員的作法是派出不少青年才俊去美國RCA將電子工程技術學習回來後,在台灣成立示範工廠,變成未來半導體、台積電、甚至是科學園區的基礎。但目前現在的狀況是,台灣的能源仍幾乎是由國外進口,而且因為晶片、電動車、與AI的發展會導致能源需求大增,這也是片中探討的;而台灣優秀的青年,不會將出國念書當成首選,畢竟要回國找教職或研究員的職缺很少─目前是大學畢業生會去當相對穩定的公務員,碩士畢業去相對高薪的科學園區,也有科技大老擔心台灣有"荷蘭病";也有老師會批評台積電只做代工不搞研發,不過本片中有揭露,台積電張忠謀董事者有重視先進的研發,不會花相對少的錢去買現成的技術,才能穩坐世界龍頭。
而本片內容也從歷史題變成時事題,因為台積電是在全世界設廠,特別是美國川普上任後,其政策會變動,拍攝時需要隨時注意國際新聞。因此本片片長雖很親民,不到2小時,但可以延長到2小時以上,或拍攝續集。
當然本片的團隊也很強,例如找具有電機工程與科技管理雙重背景的史欽泰老師擔任總顧問,請他協助蕭導訪談科技大老,不過蕭導也會訪談已經退休的女性技術員,算是比較基層的角色;製片蔣顯斌本身是機械工程背景,但目前當紀錄片製片,因此本片製作可說是理工x人文的交會─蕭導演是經濟系畢業,在台灣算是文組,但在國外算理組,跟物理和數學類似;也找來國際配樂大師林強老師,他帶來極簡但感人的配樂。
最後,很感謝台灣早年有一群具有遠見且敢冒險的前輩,與願意配合加班以改善家境的基層技術員,創造了護國神山;也感謝有人願意將很冰冷的題材研究、拍攝、與紀錄成很親民、富有人文、以及有血有肉的紀錄片。最後也期待未來有續集或其他相關作品─包含較為科普與人文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