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想先從一個再尋常不過的場景說起,這個真實故事可能大家都聽過,一個關於農夫與經濟作物的故事。
故事的開頭總是充滿希望,有一年,市場上的高麗菜價格非常好,於是許多農夫看到這個機會紛紛決定隔年要投入所有資源改種高麗菜,他們都預期著豐收的美好景象。
到了隔年收成時,問題出現了,因為幾乎所有人都提供了滿山滿谷的高麗菜,供給的巨量湧現導致價格瞬間崩盤,許多農夫甚至血本無歸。在失望之際,他們又發現,欸,今年的蒜頭價格似乎特別好,於是這群人又一窩蜂地決定,那再下一年,我們全部改種蒜頭吧。
這個看似樸素的故事,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在各行各業中上演的劇本縮影,一種週而復始、由人性驅動的「韭菜式投入」。故事中的高麗菜可以換成任何東西,像是面板、記憶體、太陽能,甚至是時下最熱門的電動車或AI伺服器。這個現象背後,隱藏著一個巨大且強而有力的規律,一個多數市場參與者身在其中卻不自知的規律。
今天就是想邀請大家一起來拆解這個劇本,介紹一個強大的思考框架,也就是「資本週期」理論。它就像一套「產業天氣預報系統」,能幫助我們理解繁榮背後的脆弱性,以及蕭條中悄然孕育的巨大機會。
理論的核心:別猜需求,請看供給
在投資的世界裡,絕大多數的人,包括許多專業的分析師都習慣將絕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在預測「需求」這件事情上。他們會去分析市場有多大,消費者有多想要某個產品,未來的成長潛力有多驚人。當然這很重要,沒有需求的產業一切都是空談。但資本週期理論提出了一個反直覺卻極具威力的觀點,那就是一個產業長期的回報率,主要不是由變幻莫測的需求所決定,而是由更具體、更可預測的「供給」變化所主宰。
道理很簡單,因為預測需求這件事實在太容易受到情緒與系統性偏誤的影響。景氣好的時候,所有人都會畫出極度樂觀的成長曲線;景氣差的時候,大家又會陷入無可救藥的悲觀。這種預測準確度往往不高。
相反地,供給側的變化卻是真金白銀的投入,是看得見、摸得著的。一家公司要擴大供給,它需要買地建廠、採購設備、大量招聘員工,甚至可能需要到資本市場上辦理現金增資或發行公司債來籌措資金。這些行動,全都是公開資訊,是可以被觀察、被追蹤、被衡量的。
所以,資本週期理論的思考路徑,不是去猜測「未來大家想買多少」,而是去統計「現在市場上已經有多少人正在蓋工廠準備要賣」。當我們看到一個產業裡的幾乎所有參與者,都被樂觀的需求預期所驅動,爭先恐後地擴大產能時,這就是一個最清晰不過的供給側警訊。這些在未來某個時間點將會同時釋放出來的新增供給最終會像潮水一般,淹沒那個最初看起來很美好的需求,進而引發價格的崩壞與利潤的衰退。這套框架讓我們把視角從虛無飄渺的需求預測,轉移到扎扎實實的資本流向觀察上。
輪迴的驅動力:那些我們都會犯的「人性偏誤」
如果資本週期的規律如此清晰,那為什麼一代又一代聰明的企業家與投資者,還是會重複地陷入這個循環呢?答案就藏在我們共通的人性之中。這個週期的引擎並非由冰冷的經濟數據所驅動,而是由我們大腦裡那些根深蒂固的、可預測的心理偏誤所點燃。
第一個,也是最強大的偏誤,就是「過度自信」。當一個產業處於順風順水的階段,管理者很容易將這種良性的外部環境,歸功於自己卓越的經營能力。媒體對「企業英雄」或「明星CEO」的追捧與神化,更加劇了這種自負的情緒。他們開始相信自己能看見別人看不見的未來,進而做出更大膽、更具風險的擴張決策。
緊接著出現的是「外推偏誤」。這是指人們會很自然地,將近期的趨勢,直接線性地延伸到遙遠的未來。他們看到過去幾年強勁的營收增長與獲利能力,就會下意識地假設,未來幾年也會是如此。他們忽略了商業世界一個最根本的原則,就是「均值回歸」,任何超額的利潤,最終都會因為競爭而被拉回至平庸的水準。
而最致命的一擊,往往來自於「競爭忽視」。管理者在繪製自己公司的成長藍圖時,通常都經過縝密的計算,但他們計算的往往只是自己公司的擴張計畫。他們嚴重低估了,甚至完全忽略了,所有競爭對手此刻也正在辦公室裡做著一模一樣的事情。
這就好比在高速公路上,每位駕駛都覺得自己的技術很好,可以再開快一點,但卻沒有意識到當所有車輛都同時加速時,最終的結果不是大家更快抵達目的地,而是一場巨大的交通壅塞。這就是集體非理性的起源。
一個基本面投資者的困惑:為什麼還要害怕「外推偏誤」?
講到這裡,我想許多跟羊羹一樣堅持基本面分析的朋友,心中可能會有一個疑問。我也是一個基本面投資者,我相信客觀的數據勝過虛無的市場情緒。過去的財務狀況與經營績效,難道不是比其他主觀判斷,更可靠的參考指標嗎?如果我不是天真地只看一年半載的數據,而是拿五年、十年的長週期數據來評估一家公司,並且輔以「合約負債」這類領先指標來框住短期內的營收方向,這樣還會落入外推偏誤的陷阱嗎?
這個提問觸及了投資分析中最核心的層次。首先必須承認,這樣的分析方法是完全正確且必要的起點,它遠比單純的線性外推要精密嚴謹得多。它能幫助我們篩選出那些歷史上持續表現優異、並且短期內訂單無虞的「好公司」。但問題在於,這種分析方法,我們稱之為一種非常高質量的「內部視角」,也就是我們的所有判斷,都基於這家公司「自身」所產生的數據。
資本週期理論提供的,則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外部視角」。它要求我們,在深入分析完一家公司後,必須抬起頭來,看看窗外的世界正在發生什麼事。它要求我們去問,在同樣這片草原上,還有多少其他的動物也發現了這片肥美的水草?它們是否正在成群結隊地趕來?這片草原的生態,還能支撐多久的繁榮?
所以一個更完整的分析流程應該是內部視角與外部視角的結合。我們對一家公司進行深入的財報分析,這是在判斷「這艘船本身性能有多好」。接著,我們運用資本週期的框架,去掃描整個產業的供給狀況與競爭格局,這是在判斷「前方的航道,天氣如何」。
只看船的性能,不看天氣預報,在風平浪靜時固然無礙,可一旦風暴來臨再好的船也可能遭遇險境。外推偏誤最危險的地方,就在於它讓我們相信,過去十年的晴空萬里,代表未來十年也會是如此,而忽略了遠方地平線上,那個由整個產業的集體行為所匯集起來的、正在悄然成形的颱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