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還歸類在青年範疇中的人類,出遠門旅行,不免俗地要在IG發限時動態。但是我的IG限動順序總是亂七八糟的,原因是我不像大部分我看到的限動達人一樣,真的都是在旅行當下發佈,而是在當地自己拍好照片,有時間時整理後再編輯發佈,但又捨不得不分享朋友在當下發佈的限動,所以旅行當下會有一批限時動態發布,事後(如果生活特別忙碌沒有待在家裡的假期,經常是真的很久很久之後)又會有一批限時動態發布,甚至有些已經是事後發布,但仍然發現有小東西沒講到,所以就算是事後發布的,順序也可能很混亂。
每個人旅行的意義都不一樣,有些人執著於拍到很好的照片,其中又細分成追求當下馬上新鮮發佈的,和回去細細修圖再發的。這兩種都做的人也很多,一般來說前者會以限動型態發布,後者則以貼文型態發布(這還能再細分成只發布一兩張精修照片不配文字,以及搭配或短或長文字的風格);有些人享受當下(也許只拍幾張照片或一個限動),把重點放在放鬆地去真正體驗,用五感去記住那些旅行中的點滴,最後成為完全私藏的回憶,這種往往是最瀟灑自在、不焦慮的旅人。
我在旅途中看到的大部分日本人和歐美臉孔的旅客,大多是後者。(但日本人的部分,可能因為對他們來說這屬於國內旅遊,或甚至只是每年、每月都會參加的活動,所以也許這個觀察不準確,可以忽略不計)
而我這種就是不知道該選擇成為哪種旅人,覺得兩種都很不錯,夾在中間有點狼狽的傢伙。
曾經看到一篇討論在社群媒體流變的網路文章,裡面有個小標是「舊時代的人需要典藏,新時代的人活在當下」,作者認為「當你想要典藏,想要累積,覺得自己需要底蘊,你就無法活在當下,你會開始把時間花在已經是過去式的東西上,更會開始預期或盼望未來可能的樣子,然後想要以終為始。但是,你就忽略了好好活在當下,你忘記了其實你也可以毫無包袱,你錯過了原來未來是可以自己創造的可能性。」
「我前面不是說到我以前的創作都用自己的方法典藏嗎?出了一本書,寫了一個部落格。然後呢?其實也沒有然後,因為那些典藏雖然紀錄了我人生中很重要又關鍵的一部分,但是我現在的生活也同樣是人生中很重要又關鍵的一部分,所以我怎麼會浪費時間去回顧呢?結果就是,那些典藏根本就像是大多數人的婚紗照一樣,拍了但是也塵封了。」(引自「一切,都只是限動:當你還在抱怨或尋找下一個臉書時,其實都已經老了」,李柏鋒,2022)(https://reurl.cc/m0Yorl)
由此可見,「活在當下」和「典藏過去」之間沒有標準答案,也不是只能選擇一種,也許更重要的是,那個經驗的含金量,值不值得再花時間去編輯成更精緻的紀錄?
就像這篇文章,我可以花時間整理思緒、使用較正式文章格式,寫成只是空閒時間划划手機看到的人沒耐性看完的長文;也可以隨便一兩句話、一張圖片輕輕帶過,它或許會被許多人看完,並會心一笑,但它也就只能成為萬千廢文中的其中一篇。
這兩種文字內容的價值,顯然完全不同。現今那麼多文字創作者、粉專經營者、自媒體,姑且簡單粗暴地稱他們為「網紅」好了,他們產出的文案內容,不管用了什麼樣的行銷技巧,呈現出來的效果如何,有哪一篇不是細細編輯、耐心整理過的?這樣的內容,是真的有價值,而且對以此為業的他們來說,是有商業價值的文案。
說了這麼多,IG都已經有精選動態功能了,真的很希望IG可以推出調整限動順序的功能,讓有強迫症的編輯者能事後再照時間順序排好。
要放鬆享受當下的生命,還是不斷在當下就努力紀錄最新鮮的記憶,還是事後再編輯典藏,成為有價值、但最後卻也只會跟其他廢文一起,隨著時間被塵封、消失在歷史洪流中的內容?
我想以後的我,還是會繼續糾結下去吧。
2023/10/19

夜間的江之島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