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薪與高物價之間的連鎖結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因為能源進口成本與土地房價炒作等因素,使得台灣本地民生物價連年調高。就一般社會認知來說,薪資與物價應該是齊一上升才是合理,然而長期以來,台灣卻處於物價不斷高漲,薪資卻停滯不前的窘境。與此同時,許多企業主與治理階層認為,薪資水準是市場機制運作的結果,政府不應過度干預,否則會影響產業發展。

真的是這樣嗎?我們先從台灣是否低薪開始看起。


一、台灣薪資與生產力比較

就許多國際媒體、跨國智庫與各種全球性比較資料庫近來所發布的資訊,普遍都把臺灣歸類為「工資水準相對本地物價與勞動生產力都偏低」的已開發經濟體。由於資料的一致性,使得這項觀點幾乎成為國際總經論述裡的的「常識」。

住在台灣,身處不同位置與階層的人,實際「體感」是否會有不同?我們試著從產業與城市等不同面向,來加以比較看看。


1. 與其他已開發國家比較的「薪資排名」

raw-image
  • 根據資料,在「亞洲已開發經濟體」中,臺灣平均薪資落在南韓和新加坡之下,也低於多數 OECD 國家平均水準。 (en.wikipedia.org)
  • 最低工資更加落後:2022 年僅 NT$ 25,250/月,大約只是同等經濟體的三分之一,​此外還有論文指出,是「先進國家中相當不足」的薪資水準。(jsr.org)

2. 與生活成本的對比

  • 生活成本:Numbeo 2025 年資料顯示,台北單身者日常開銷(不含房租)約 US$ 882/月;若與舊金山相比,本地購買力低了將近1倍( 94%)。(numbeo.com, numbeo.com)
  • 房價特別拉高體感負擔:英國《衛報》、金融時報等報導在探討台灣 2024 ~ 25 選舉年以及 AI 爆發潮等議題中,都指出「工資漲幅追不上房價」是台灣民眾最大焦慮。(theguardian.com, ft.com)

3. 與生產力的對比(生產力–工資落差)

raw-image
  • Conference Board 2025 年資料把臺灣列為「Other Mature Economies」,每人每小時GDP是美國的89%。同期資料,新加坡每人每小時GDP是美國的116%(Conference Board)。一則網站專文列出台灣每人每小時 GDP 約為 US$ 57,與以色列、加拿大、西班牙等國,並列全球第 20 名。(lovemoney.com)
  • 同期台灣平均薪資僅為美國的 30%–35% 左右,顯示 「生產得多、拿得少」 ,生產力減去工資綽綽有餘。
  • 這個落差也被多家國際媒體解讀為造成台灣 人才外流的主因之一,較高薪資的中國、東南亞與北美市場對年輕台灣人才更具吸引力。(time.com)

4. 出現生產與薪資落差的原因(國際報告中常見歸納因素)

  • 產業結構雙峰化:雖然台灣的半導體與 ICT 產業薪資很高,但 55% 以上的就業人口落在附加價值相對較低的其他產業。而雖然在半導體與 ICT 產業內,技術性員工薪資已經比其它製造業均值高出20~30 %,比住宿與餐飲業高出40~60 % ,但若是與管理、研發單位員工相比,薪資落差仍然不小。(主計處主計處yahoo news)
  • 中小企業占比過高:台灣97% 以上企業員工在50人以下(勞動部經濟部),內部議價能力與企業利潤率有限,難以提高薪資。
  • 工會組織率低:缺乏集體談判機制,薪資隨景氣波動而非隨生產力提升。
  • 稅負與社會保險結構:相對低的企業社保成本有利投資(註1),但也降低雇主調薪動機。
  • 房地產投資偏好:資本報酬率集中在不動產,企業與勞工共享生產力紅利的誘因不足。
低薪並不是「錢老是不夠用」的抱怨,而是相同的生產力,台灣勞工領的卻比其他國家的勞工少得多!雖然其他已開發國家的高薪資伴隨著高稅負,但稅負的最終流向是促進國家發展與社會安全保障,受惠的仍是國民納稅人。當勞工薪資低落,獲利的資方本身亦擁有各式節稅工具時,對於國力發展勢必產生重大影響。



二、高物價與低薪結構鍊

1.關於物價與薪資關係的研究

由於能源進口、土地與房價炒作、內需市場近幾十年來被幾個龍頭集團的通路所壟斷,總總原因形成了台灣物價的逐年高漲。雖然低薪並不是產生高物價的原因,但是反過來,高物價卻可能就是低薪的推手。

國際研究一致指出:在高通膨時期,高漲的物價使低薪族的實質工資跌幅最大,高昂生活成本直接削弱了勞工的議價能力。(webapps.ilo.org) 若一國缺乏有力的集體談判制度或「基本工資」,物價壓力往往被企業轉嫁到薪資端(oecd.org);相反地,從北歐模式顯示,當高失業給付與高工會覆蓋率並行時,勞工能維持較高的保留工資與薪資水準。(onlinelibrary.wiley.com) OECD 的研究指出,完善的失業保險與社會保護可提高勞動所得占 GDP 的比重,幫助薪資跟上生產力與物價成長。(oecd.org) 就整體來說,通膨衝擊下,沒有集體談判與社福緩衝的國家,勞工最容易被迫接受低薪;而強韌的工會與社會安全網,則是穩住實質工資的關鍵。

raw-image

物價本身不必然壓低名目工資,但透過削弱生產者「說不」的能力,使得「就算低薪也得去做」漸漸成為常態,開始了就業市場上的低薪惡性循環。

2.高物價+輕社福,一步步削弱台灣勞工的薪資議價能力

  • 薪資結構的「幻象平均」
    • 2024 年全體經常性薪資「平均」46,450 元,但「中位數」只有 37,274 元——代表有一半的受僱者月薪低於 3.7 萬(money.udn.com, money.udn.com)。
    • 最高 10% 與最低 10% 的經常性薪資差距仍有 2.8 倍;平均薪資雖然看起來逐年「創新高」,實際上主要被占全體勞工少數的高薪產業所拉抬。
  • 房價所得比把「存糧」壓到極限
    • 央行最新報告顯示,全國房價所得比逼近 9 倍,台北市更超過 15 倍──想在雙北買一間 25 坪的小宅,得拿出 15 年不吃不喝的薪水(cna.com.tw)。
    • 租房也未見寬鬆:台北市套房月租普遍 1.2~1.6 萬,占中位數薪資的 35–45%。年輕人每月可動用現金(撐失業或轉職)的空間,往往剩不到 8,000 元。
  • 社會保護:時間不夠長,替代率不夠高
    • 非自願離職者可領失業給付 60% 投保薪資、最長 6 個月(45 歲以上或身障最長 9 個月)(mol.gov.tw)。
    • OECD 多數已開發國家失業給付替代率 60–80%,給付期間 12–24 個月。和北歐「一年以上+再就業輔導」相比,台灣僅能提供「半年緩衝」。
  • 結果:保留工資被迫下修
    • 當存款只夠撐 2–3 個月,而失業給付領不到投保前全薪,保留工資(願意說「不」的最低薪資門檻)自然一路往下滑。
    • 餐飲、零售等低附加價值服務業雇主,靠著「永遠有急著找工作的新人」維持 3 萬出頭的行情;即使景氣好轉,也難突破。
  • 鏈鎖效應:工資–生產力落差擴大
    • 2024 年實質經常性薪資年增 0.58%,僅勉強跟上 2.18% 的通膨(money.udn.com);而同年台灣 GDP 仍由半導體出口帶動成長。
    • 高毛利產業貢獻 GDP,卻僅僱用不到 15% 勞工;其餘 55% 以上就業人口留在低薪服務業,形成「GDP 很亮眼、薪資中位數停滯」的雙峰結構。

在台灣,高房價與生活成本先抽走了青年與基層勞工的「存糧」,失業保險又無法提供足夠的緩衝時間。結果,待業與轉職者只能儘快接受眼前的低薪職位,企業也自然不必主動加薪——因此高物價正好成為壓低薪資的「結構性推手」。

三、對個人的操作建議

高物價確實會透過降低工人存糧 → 壓低保留工資 → 削弱議價能力,因此對個別勞工而言,拉長「可以不急著接受低薪的時間」就是談判的槓桿。而當市場機制會導致低薪與高物價連動的結構鍊時,再將薪資是為市場機制,完全只單方面有利於資方,並且長期低薪造成人口結構惡化、勞動參與意願低落、勞動力被外籍移工取代。低薪問題儼然已經成為政府必須重視的國安危機,政策制定者已不能再放任薪資交由市場機制決定。

要擺脫存在於台灣社會中的「高物價-低薪」結構鍊,必須同時補足社會保險、提高勞動者談判籌碼、降低生活成本壓力。對政策制定者與企業而言,讓整體工資跟得上生產力,才是長期留才與提振內需的根本。對個別勞工而言,拉長「可以不急著接受低薪的時間」就是談條件的槓桿。

raw-image


註1:國際上認為台灣企業需負擔員工的社會保險費用相對較低,但是台灣的企業主卻經常認為員工的勞健保費用與退休提撥是一大負擔,某些企業甚至要求員工自行參加工會投保。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邊走邊想 Sidewalk Notes
0會員
1內容數
在熙攘街景中放慢腳步,從投資心理到產品體驗,從市場脈動到社會觀察——《邊走邊想 Sidewalk Notes》綜合了筆者過去二十幾年間,藉由工業設計到策展行銷,再到藝術研究的奇妙經歷,所累積而成的跨域多元視角,與你一起用散步者的眼光,拆解社會節奏與市場脈動,觀察這個世界如何生活、經營與決策。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台灣的經濟狀況和職場現象,指出科技、金融、醫療等少數產業賺錢多數流向老闆,文組工作者薪資較低。文章建議文組人應考慮轉職至科技業,並非只能當工程師,而是應該探索科技業內的行銷、人資、營運等職位,利用可轉換技能,從而提升薪酬和職涯發展機會。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台灣的經濟狀況和職場現象,指出科技、金融、醫療等少數產業賺錢多數流向老闆,文組工作者薪資較低。文章建議文組人應考慮轉職至科技業,並非只能當工程師,而是應該探索科技業內的行銷、人資、營運等職位,利用可轉換技能,從而提升薪酬和職涯發展機會。
Thumbnail
根據多家媒體的報導,台灣主計總處近日公布了2024年1月至4月全體受僱員工的薪資數據,引發了社會廣泛討論和關注。
Thumbnail
根據多家媒體的報導,台灣主計總處近日公布了2024年1月至4月全體受僱員工的薪資數據,引發了社會廣泛討論和關注。
Thumbnail
對於許多台灣人來說,單靠薪水儲蓄來累積到894萬台幣的流動資產是相當困難的。然而,根據台灣家庭資產的中位數來看,許多家庭能達到這一數字,這主要歸因於家庭資產通常包括多種資產形式,不僅僅限於現金或流動資金。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房產及其他資產的增值並不等同於流動資產的大幅增長。
Thumbnail
對於許多台灣人來說,單靠薪水儲蓄來累積到894萬台幣的流動資產是相當困難的。然而,根據台灣家庭資產的中位數來看,許多家庭能達到這一數字,這主要歸因於家庭資產通常包括多種資產形式,不僅僅限於現金或流動資金。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房產及其他資產的增值並不等同於流動資產的大幅增長。
Thumbnail
臺灣的住宅市場出現了「高房價」的問題,影響了年輕人的獨立、生育率和購屋壓力,也影響了家庭品質。這篇文章分析了「供給」和「需求」對「高房價」的影響,並探討了多個具體的原因,包括房屋供給的限制、人口變化、投資需求等。文章強調了「高房價」議題的複雜性,並指出對房價問題的解決需要全面考量多個因素的綜合效應
Thumbnail
臺灣的住宅市場出現了「高房價」的問題,影響了年輕人的獨立、生育率和購屋壓力,也影響了家庭品質。這篇文章分析了「供給」和「需求」對「高房價」的影響,並探討了多個具體的原因,包括房屋供給的限制、人口變化、投資需求等。文章強調了「高房價」議題的複雜性,並指出對房價問題的解決需要全面考量多個因素的綜合效應
Thumbnail
近年來,台灣的GDP年年創新高,這似乎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然而,與此同時,許多人卻感到困惑:為什麼儘管經濟持續增長,但實質薪資卻未見提升?年輕人對此感到失望,甚至選擇躺平,這背後到底隱藏了什麼樣的真相?
Thumbnail
近年來,台灣的GDP年年創新高,這似乎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然而,與此同時,許多人卻感到困惑:為什麼儘管經濟持續增長,但實質薪資卻未見提升?年輕人對此感到失望,甚至選擇躺平,這背後到底隱藏了什麼樣的真相?
Thumbnail
最新台灣房價所得比(去年-2023)第3季全國來到9.86倍 相當於要近10年不吃不喝才買的起房,而房價爆貴的台北市房價所得比 更是高達15.67倍 台灣人才流失,加上少子化嚴重,2021年已經開始進入「大缺工時代」 高薪職位只集中在科技業和少數製造業 閱讀完以上的資訊我只能說「每一個世代
Thumbnail
最新台灣房價所得比(去年-2023)第3季全國來到9.86倍 相當於要近10年不吃不喝才買的起房,而房價爆貴的台北市房價所得比 更是高達15.67倍 台灣人才流失,加上少子化嚴重,2021年已經開始進入「大缺工時代」 高薪職位只集中在科技業和少數製造業 閱讀完以上的資訊我只能說「每一個世代
Thumbnail
臺灣房價分析及趨勢歷程,觀察分析臺灣房價上漲的原因及三個階段的現象。
Thumbnail
臺灣房價分析及趨勢歷程,觀察分析臺灣房價上漲的原因及三個階段的現象。
Thumbnail
近年來,台灣的經濟表現持續向好,國內生產毛額增長穩健,失業率持續維持低位,出口表現亮眼。然而,儘管經濟環境逐漸改善,但台灣的生育率卻持續低迷,甚至呈現下滑趨勢。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樣的現象呢?
Thumbnail
近年來,台灣的經濟表現持續向好,國內生產毛額增長穩健,失業率持續維持低位,出口表現亮眼。然而,儘管經濟環境逐漸改善,但台灣的生育率卻持續低迷,甚至呈現下滑趨勢。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樣的現象呢?
Thumbnail
在民生製造業幾乎崩掉的現在,談重啟製造業似乎很蠢,但筆者的看法是,全球化開始逆轉的今天,與其想辦法把工廠從中國搬到東南亞,再一路搬去非洲,還不如直接回台。現狀台灣的勞工薪資已經夠低,而義務教育訓練出的程度,高於同等級國家的其他勞工,這哪裡不是競爭優勢?
Thumbnail
在民生製造業幾乎崩掉的現在,談重啟製造業似乎很蠢,但筆者的看法是,全球化開始逆轉的今天,與其想辦法把工廠從中國搬到東南亞,再一路搬去非洲,還不如直接回台。現狀台灣的勞工薪資已經夠低,而義務教育訓練出的程度,高於同等級國家的其他勞工,這哪裡不是競爭優勢?
Thumbnail
問題出在哪?問題出在產業分布不均,公共建設集中,才會讓土地變成稀缺商品,而想要住進去的人越來越多,自然價格被不斷墊高上去。說極端一點,今天如果台灣電廠突然炸光光救不回來,台北市的高樓跌價一定最兇,景觀宅瞬間變成體能極限王宅(樓梯爬到死)。
Thumbnail
問題出在哪?問題出在產業分布不均,公共建設集中,才會讓土地變成稀缺商品,而想要住進去的人越來越多,自然價格被不斷墊高上去。說極端一點,今天如果台灣電廠突然炸光光救不回來,台北市的高樓跌價一定最兇,景觀宅瞬間變成體能極限王宅(樓梯爬到死)。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