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世的珠寶首飾價值連城,但原來把首飾由意念變成實物的設計繪圖,也是收藏的對象。它們為何這麼吸引呢?
好高興看了在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展出的《筆脈珍傳:法國珠寶巧藝二百年 (1770-1970)》,透過Van Cleef & Arpels、Cartier、Lalique等歐洲名店的設計繪圖,讓我接觸到這種陌生的藝術。同場展出的珠寶實物,更加是弄到我心癢癢,記起歐遊時參觀當地博物館的珠寶藏品,好懷念那些閃呀閃呀的東西。製作繪圖變成藝術收藏品
從場館內提供的資料,我認識到歐洲的珠寶繪畫可以追溯至十六世紀末。發展下來,珠寶設計圖是按實物比例繪畫,非常精確,工作坊內負責不同步驟的工匠都是靠它來製作實物。
到了19世紀博覽會在歐洲興起,在互相比較下珠寶業競爭變得熾熱,為了盡量展現設計師天馬行空的意念,設計圖是繪畫得越來越精美,到達藝術品的級數。
這些設計圖另外也有歷史價值,後人就是靠它們來得知已佚的重要珠寶的樣貌。一些珠寶收藏家,也會尋找該件首飾的原繪圖來一併收藏。是以基於美學和歷史因素,珠寶設計繪圖便晉升成藝術收藏品。
歐洲各大珠寶世家/名店,在70年代開始分別設立歷史檔案庫,記錄和研究珠寶的發展、設計、製成品和拍賣結果等等,讓歐洲珠寶設計的承傳得以延續,而設計繪圖便是這些館藏不可缺少的一環。
見證時代風格
今次的展品大部分是由法國高級珠寶及腕錶世家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寶旗下的典藏部和文化基金會提供。
場內約一百張繪圖和十多件珠寶不少是十九至二十世紀的設計,反映當時的流行口味。其中Art Deco風格的繪圖,尤其細緻動人。
例如這張1920年的孔雀胸針手繪設計圖,便精緻到好像是該首飾的照片一樣。

孔雀胸針手繪設計圖,約1920年
玻璃精品公司Lalique的創辦人René Lalique是玻璃匠。這個小型王冠就是他在1900年所繪畫的。

René Lalique的小型王冠手繪設計圖,約1900年
Cartier這張以豹爲主題的設計雖然只是草圖,但卻富特色。

卡地亞草圖及以密碼書寫的報價,約1960年
一直以來「豹」都是卡地亞珠寶常用的主題,早年的設計着重表現豹的機靈和柔軟身軀的特性,圖中的豹俯伏在大寶石上,就是屬於這風格。
這張草圖的另外一個特色是它用密碼寫上了報價,把價格保密。
不是主角但也吸睛
場內的十來件珠寶令這個繪圖展覽變得立體。
大家可以看到與設計圖互相呼應的首飾,更可一睹法國數個顯赫珠寶世家在上世紀的作品。
當中有一顆大晶石,它是Boucheron黄水晶項鍊的吊嘴。展品介紹沒有提供它的卡數或尺寸,很不專業的我會形容它像三份一個肥皂般大,連同鑲着其他黃晶晶石的18K頸鏈,可以想像這個首飾是名符其實的有份量。

Boucheron 黄水晶項鍊 約1953年
Van Cleef & Arpels展出的則是一個小巧的化妝盒,這個1925年的設計,反映了當時市場對東方的興趣,分別用上了黃金、翡翠、珍珠貝母、珍珠、琺瑯、鑽石等多種物料造出東方的山水圖案。

Van Cleef & Arpels化妝盒 約1925年
今次參觀的體驗就好像上了一堂簡而精的藝術課,帶着學到了新東西的喜悅而離開。這個有趣的展覽是由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與Van Cleef & Arpels的L’ECOLE 珠寶藝術學院合辦,並獲法國五月藝術節支持。
港大博物館所在的建築物是法定古蹟,看展覽同時也可以一遊這個一九三一年建成,前身為馮平山圖書館的大樓,寫意地渡過一個下午。
展覽資訊:
名稱:筆脈珍傳:法國珠寶巧藝二百年 (1770-1970)
地點: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般咸道九十號)
展期:至2025年10月5日
網址:https://umag.hku.hk/tc/exhibition/designing-jewels-200-years-of-french-savoir-faire-1770-1970/
參考:
本文資料來自場內展覽說明。
很感謝你讀到這兒,讓我的文字能夠與你觸碰🌻
這篇文章由我親自創作,並非AI生成。我是版權持有人。
如欲轉載或引述,敬請預先取得我的同意,謝謝!(聯絡電郵:wongbiyee322@gmail.com)
文字©黃璧怡
圖片© — 見圖片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