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社會為什麼總是慢半拍?
——從《蠟筆小新》被誤解30年談到司法不獨立的根源問題
1. 🎬 起點:蠟筆小新需要30年才被接受,是一個縮影
- 在1990年代,蠟筆小新因調皮、講黃色笑話而被媒體與家長貼上「不良卡通」標籤。
- 然而多年後人們才意識到:這部作品其實寫實、有溫度、有教育性。
- 問題不在卡通本身,而是社會當時沒有能力「正確解讀」這類作品。
👉 反映出台灣社會對「非主流」、「不端莊」、「不照規矩來」的高度不信任。
2. 🧠 延伸:為什麼人民長期「不會思考、不敢發問」?
- 長期灌輸式教育:「標準答案」才是安全的
- 家庭與社會處罰批判性思維:問問題=找麻煩
- 媒體單向輸出:讓人以為「被告知」就是「知道」
- 常聽到的句型:「我不懂啦」「政府有道理啦」「不正經的不要碰」
3. 🔒 核心:制度根本不信任人民 → 什麼都不開放
- 毒:大麻、精神用藥,全面污名,無分級無討論
- 賭:禁止合法賭場,卻放任地下博弈蔓延
- 黃:情色產業全面打壓,無法分級,無產業化空間
- 文化:動畫、音樂、藝術,一旦「不正經」就被排斥
👉 這不是保護,是不信任:「你不會判斷,所以我幫你決定你該看什麼、碰什麼、想什麼。」
4. ⚖️ 終點:所有問題最終都會卡在「司法不獨立」
- 司法體系由上而下不透明、缺乏監督、淘汰機制無效
- 該被懲罰的官員無事,勇敢說真話的反被起訴
- 改革推不動,是因為權力缺乏制衡,人民沒武器
👉 如果司法不能保護「思考的人」,那所有進步的力量最終都會被封殺。
5. 🌱 結語:30年太久,不應該再等一次
- 社會不能每一個議題都花30年來接受:卡通、毒品、媒體自由、司法改革…
- 台灣不缺有想法的人,缺的是一個能容納這些思考的制度與文化空間
- 要讓台灣真正進步,不只是接受一部卡通,而是:
從制度開始學會信任人民,從司法開始守住每一個人的思考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