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袋鼬和刷尾負鼠,這兩種有袋類哺乳生物,生活足跡一度遍佈澳洲八成以上的國土,這也包含了位於南澳洲的以加華福林達斯嶺郊野公園 Ikara-Flinders Ranges national park。在歐洲人定居之前,袋鼬在該地區生活了幾個世紀。但因為人為開發,袋鼬在當地逐漸滅絕,最後一次出現在福林達斯嶺是在 19 世紀 80 年代了,目前除西澳大利亞部分地區外,其他地方均已滅絕。袋鼬是食肉有袋動物。牠們以腐屍為食,吃昆蟲、鳥類、蛋、爬行動物、幼兔……任何有機會抓到並且大小合適的東西,牠們都會吃。雌性體重約為 800 克至 1.2 公斤,雄性體重可達 2.5 公斤,體型近似小型家貓。
刷尾負鼠曾經在澳洲全境都很常見,但據信在福林達斯嶺,牠們在 20 世紀 40 年代已經滅絕。雖然有些人認為它們是城市地區的害獸,雜食性的負鼠在城市中會入侵家庭的菜園、廚房,帶來不小的破壞;在大自然中則以樹木蔬果為食,但會破壞當地植被多樣性,也會與鳥類爭食,影響生態平衡。但在南澳洲,其數量僅在阿德萊德外圍的兩個地區被認為是穩定的。
「反彈」計畫The Bounceback program和澳洲瀕危物種基金會 (the Foundation for Australia’s Most Endangered Species, Fame) 於 2014 年重新引入了袋鼬,並於 2015 年重新引入了負鼠。牠們現在在國家公園的「更安全的避難所」繁殖,那裡的野生動物數量曾一度因人為開發大量減少。
這兩個組織與當地環境及水資源部門在該州最北部為瀕危物種建立了三個保護區,每個保護區面積約 500 平方公里。這三個保護區不是透過圍欄,而是透過控制貓、狐狸等外來獵食者和放牧壓力,為這些瀕危野生動物打造更舒適的野放環境。
3月份在福林達斯嶺,國家公園和野生動物管理局 (NPWS) 的護林員和志工在五個晚上內捕獲、掃描並釋放了 135 隻西袋鼬和 30 隻刷尾負鼠。這被認為是十年前再野放計畫成功的象徵。
南澳洲政府還即將開始不同的環境保護計畫,包括保護瀕危植物、兔耳袋狸、巴氏鶇和紅帚尾袋鼩等。「反彈」計畫The Bounceback program則進一步提出,除了幫助復育一度消失的當地原生物種、再生原生植被外,也要減少山羊、狐狸和兔子等外來物種的數量,並協助打造私人和公共土地管理者之間的合作關係。最終目標是強化當地的生態韌性。「反彈」計劃是南澳州運行時間最長的景觀規模生物多樣性計劃,也幫助當地民眾更多地了解重新引入的物種。
在澳洲全國各地都有各種重新引入袋鼬的計畫,希望能恢復牠們曾經的棲息範圍。作為小型的肉食性動物,袋鼬也有維持生態平衡的功用。
去年,野生沙漠計畫將 20 隻穴居袋鼠和 20 隻西袋鼬放歸新南威爾斯的史都華國家公園,這是重新引入七種當地滅絕哺乳動物計畫的一部分。
2016年,澳洲國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將東袋鼬在消失50年後重新引入澳洲大陸。2022 年,50 隻東部袋鼬被放歸澳洲東岸的大分水嶺巴林頓野生動物保護區。
今年 3 月,塔斯馬尼亞也釋放了東袋鼬,以增加袋鼬的數量。
現在,前往以加華福林達斯嶺郊野公園的遊客如果運氣夠好,可能會在公園裡看到一隻西袋鼬。
參考資料
https://www.landscape.sa.gov.au/saal/plants-and-animals/native-plants-and-animals/bounceback#:~:text=Bounceback - building resilience across the ranges,managed lands%2C private sanctuaries%2C and pastoral la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