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女團NewJeans所推出的單曲《How Sweet》MV ,最近引爆了一個詞彙的討論:「台灣感性」(대만감성)。
萬華「華江整宅社區」的環狀天橋、松山區民生社區富錦街、龍山寺的機車與鐵窗花、宜蘭礁溪平交道,這些台灣街景逐一在MV中粉墨登場,這些擁擠、懷舊又混雜的畫面,被韓國網友認為極具人情味,這位網友的Threads貼文也不斷洗到我的河道上。
當然,也看過網友認為台灣感性不是什麼直得吹捧的詞——明明很醜,怎麼會說漂亮?那明明代表了台灣的雜亂。這件事很有趣。一來,以前都是韓團韓劇輸出台灣,沒想過真的會有台灣反向輸出的一天;二來,反向輸出的還是我們一直視為不堪入目的畫面,外國人竟然覺得是好看,這個衝突與反差,或許是我們重新審視台灣的一個機會。
先來認識一下台灣感性
「台灣感性」這個詞我想沒有一個標準明確的定義,以下的整理都是綜合網路、社群 外國友人的說法:
結合懷舊、自然與日常情感的美學,強調日常感、生活感、街頭感。
是的,有點抽象,我們可以先看看韓國是怎麼形塑這種台灣意象的。
除了NewJeans的《How Sweet》外,Car, the garden的《Tree》也在九份拍攝過MV,還有像是《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我的少女時代》等校園影視作品,似乎是這股風潮的推手,裡面呈現的都是懷舊風、青春校園風,開啟了韓國對台灣的想像。
這些畫面之所以受到高度關注,還有歷史因素。台灣與韓國的近代發展歷史很相像:20世紀前段的日本殖民、1970年代的工業化與經濟起飛、1980年代開始的民主轉型和高科技產業,然而政府政策的不同,以及財閥與中小企業為主的經濟結構差異,仍然讓兩者走出了差異,尤其是市容上:韓國講求整齊劃一、高樓林立,台灣則恰恰相反:大量手寫字體、招牌重疊、房屋高矮不一。
正是因為台灣大致保有了20世紀末的市容——就算在台北東區,小巷弄內也總會有驚喜——讓韓國人感到在高度壓抑社會中得以喘息的空間,就是活在當下、溫度、人情味的生活感。

苗栗的某個角落日常。
濾鏡是比較出來的,濾鏡也不是全部
是的,我想這種感覺是比較出來的。
因為韓國沒有這種街景、沒有這種生活節奏,所以羨慕。就好像,我也會羨慕蘭嶼的風光、對平溪各個山城有所嚮往、對北海岸小漁村的想像、對花東悠閒節奏的讚嘆、對歐洲街景的欣賞。
不過,這些期待只是一個地方的一部分,教育資源不足、工作機會缺乏、醫療資源稀少、公共安全不足、交通不安全、消防車難以進入防火巷⋯⋯可能也是這些地方的一部份,卻不會被照片呈現,也不是短暫停留幾天就能感受到的。
我曾在《不同的地方感:照片裡的蘭嶼,不是我的蘭嶼》這篇文章討論過照片帶來的符號意義,這些符號意義又如何強勢地為一個地方套上了浪漫想像的濾鏡。這個濾鏡就是一種情感依附,形塑我們對一個地方的感覺,也就是地方感。
延伸閱讀:
《意外的環島特別篇:電影中的台灣》
《Instagram:為生活套上濾鏡》
「台灣感性」,或許就是一代韓國人對台灣的地方感的總稱。
另一方面,這些地方感也不是絕對的,每個人對不同地方的情感不盡相同,例如我一位在台灣生活的法國朋友就覺得,台灣街景跟房屋不好看,那個鐵窗像監獄,那個巷弄小到,發生火災都不知道該怎麼辦,甚至來了台灣才覺得,法國建築真的好漂亮,只要回法國都會多拍一點照片。
儘管法國與台灣也不相同,但是缺乏可以投射的想像時,甚至是住過一段時間後,地方感的描述就不像韓國了。
台灣人對台灣的自信
所以,「台灣感性」根本就是一個虛假、不值一提,根本不是真正的台灣的東西嗎?倒也未必。
這些地方感的形塑,其實就是行銷、包裝跟認識一個地方的方式,是在為一個地方說故事,無論說的是好的、壞的、全面的還是片面的,但我想可以思考一件事:
我們能不能發現其他的敘事方式?
白紙上的黑點總是吸引目光,牆上的裂痕總是被人檢視,有光線就有陰影,一切都是我們看待事物的角度差異而已。
大家常說,鐵皮屋很醜、廟會活動擾民、招牌亂七八糟等等,但是這背後形成的脈絡是什麼呢?這些街景的形塑原因是一樣的,卻會有人覺得好看,也人覺得醜,為什麼那些人會覺得好看?這當中有沒有什麼我們遺失的細節?還是說因為我們太習以為常,習以為常到認為理所當然,而錯失了某些欣賞的機會?
這些都是我平常會問自己的問題,也是我在攝影時,會套上的濾鏡。我一直很想用鏡頭為台灣說故事,寫下遊記,也是為了讓我的體驗能成為我自己的「地方感」。可能不知不覺中,我也拍出了韓國人口中的「台灣感性」而不自覺,反而是從他們口中說出這個詞,反而更具體與精確。

北宜公路的九彎十八拐,或許只是一條平常的路,甚至國道五號開通後就鮮少有人願意走這條要花費多一倍以上時間的山路,但是這個視角,卻最能說明這條彎路的地勢,是我對這條路的詮釋。

屏東東港燒王船,雖然是一個擁擠、封路的民俗活動,卻對當地有重大意義,所以鎮民都共襄盛舉,目睹大船出發的那一刻,是非常熱鬧又感動的一次體驗。

北門重見天日後,這個畫面曾經風行一時,這是台北橫跨百年的建築間的對話。
我們可以對自己更認識,也對台灣更有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