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生日給自己安排了一趟日本行(其實是女友安排的),第一次來到大阪跟京都,跟東京快節奏的氣憤完全不一樣,這裡更活潑、也更有人文氣息。雖然只有短短幾天,雖然碰上幾天的陰雨,但還是記錄到了一些喜歡的畫面和瞬間。

京都二年坂

大阪道頓崛的打卡景點

日本街頭隨處可見的販賣機

下班時穿越大馬路的人們

下雨也要騎腳踏車通勤

環球影城中充滿希望的一刻

街邊備餐的小餐車
雖然照片不一定完美、好看,卻是結合了「此時、此刻、我在」的一個瞬間,我也分享一下我都是怎麼用手機拍攝的幾個方法。
街景攝影+漫遊者=此時、此刻、我在
還是要先說說我的思路。
一直以來些假出遊首選都是國旅,哪怕大家罵得要死,我還是希望可以用騎車攝影的方式享受自己家鄉的美,所以對出國拍照相對沒有什麼期待,一來跟友人出國玩多都會去比較熱鬧的城市,對於一個比較喜歡騎車追自然風景的人來說沒什麼誘因,二來難得出國通常都會把行程塞得滿一些,短短的時間內比較難深刻認識一個地方文化,這幾個原因一直讓自己很抗拒「出國記錄」這件事,甚至已經有點到病態和偏執的狀況。
不過街景攝影的概念很不一樣,相較於文化記錄和風景的捕捉,它更強調用瞬間畫面的張力,呈現一個城市的生命力,無論是建築、活動、交通還是人群。
其實街景攝影並沒有明確定義,而且是很近代的產物,畢竟城市的概念也是在工業革命後比較清晰的;換句話說,如果到國外都是去大城市遊走的話,拍攝街景是易如反掌,因為你就在街上。不過街景攝影也不是隨手一拍這麼簡單,因為有張力和生命力的照片,還需要讓人能感受到某種態度和精神,這有點類似班雅明提到的「漫遊者」(Flaneur)概念:在城市中一邊遊走觀看、一邊獨自思考的人。
這份精神並沒有什麼白紙黑字的公式、嚴肅的教條或者能讓人產生優越感的判斷標準,我覺得是非常虛無縹緲的東西:我能不能從照片感受到拍攝者想傳達的訊息?也就是說,每張照片必然存在一個正在說故事的主角,而且這個主角是被你挑選出來上鏡頭的,得以讓照片擁有「時間、地點、想法」三個要素。
延伸閱讀:【讀書筆記】布列松《心靈之眼》:對「決定性瞬間」的3個提問
這聽起來有點累人,因為必須眼觀四面、耳聽八方,不過我覺得可以不用這麼嚴肅,因為出國玩的當下一定會對週遭的儀切感到新鮮,所以只要任何一個能讓你感到有趣的瞬間,都可以是拍攝的題材。
但是這些畫面可能稍縱即逝,因此我們要學會快照。顧名思義,快照就是迅速拍下某個瞬間,讓畫面呈現最原汁原味的自然感,Instagram的限時動態就是這個概念,它抄襲的對象Snap更是直接用了這個詞當作產品名稱,當然還有一人討厭的狗仔隊也算是這類型攝影的佼佼者。快照的概念很像狩獵的本能反應,必須快而精準,雖然大多會忽略畫面的美感和藝術性,但也能讓主角被重點凸顯。
那快照的「暴力」又要怎麼跟街景攝影的「精神」取得平衡呢?
用手機街景攝影的5個方法
對我來說,攝影的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是「減法」。
其實拍照本身就已經先把畫面外的世界都減去了,只留下方匡中的世界,而我們也不能太貪心,把方匡中的世界塞得滿滿滿,因為人類的注意力有限,通常第一眼只會注意到一件事情,我們必須學會快照的精神:精準。我覺得快照算是減法的極致,因為主角以外的元素都被捨棄了,通常都是雜亂的東西,幾乎不會在第一眼吸引你的眼球,不過主角以外的元素並不代表不能當作協助的輔助角色,這裡我舉幾個構圖的方法:
1. 光影
如果你碰上了好天氣,那恭喜你,光影是非常容易上手的拍照方式,因為畫面非常具有立體感,容易焦人物的動作與身形刻畫出來,增添故事感,而我特別喜歡強烈的光影對比:剪影,因為這會讓畫面直接簡化成暗跟亮兩個部分,可以快速看到重點。
2. 延伸
這是我最喜歡的拍攝方式了。城市中擁有無數的街道與馬路,建築櫛比鱗次,就會把人們的視線引導聚焦在中間點上,重點就完全可以凸顯出來了。通常這種拍攝方式比較適合直幅的。
3. 交錯
這是相對簡單暴力卻有趣的拍攝方法,因為主角不是真正的主角。這種通常適合畫面比較雜亂的背景,例如店面或者建築,而側身經過的行人因為90度夾角的視覺反差,會在第一時間吸引目光,卻會在第二時間把視線帶到後面的背景。
4. 畫中畫
這很適合用在擁有窗戶的地方,窗戶在照片中形成另一種畫框,有助於二次聚焦重點。
5. 留白
我覺得這是比較困難跟進階的方式,我自己就比較少用了,因為照片本身並不會拍到主角,而是讓大家自行想像那個缺是的主角是什麼,是一種故意留給大家自行想像的敘事方式。
其實到底要拍什麼是因人而異的,因為大家有興趣、想分享的東西都不一樣,至於怎麼拍、快速拍、拍得好看,則需要大量練習。不確定我的拍攝方式家是否喜歡、或者能否領悟,但這也是街景攝影好玩的地方:留給大家想像與解讀,進而讓照片產生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