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13 埃里希·克爾納號驅逐艦
Z13埃里希·克爾納號(Z13 Erich Koellner)驅逐艦是一艘1934A型驅逐艦,於1930年代末為納粹德國海軍建造。二戰初期,該艦仍在服役。1940年初,她在英國海岸附近成功執行了兩次佈雷任務,擊沉了六艘商船。在挪威戰役初期,埃里希·克爾納號參加了1940年4月中旬的兩次納爾維克海戰,並在第二次納爾維克海戰中被英國艦艇嚴重擊傷,不久之後,該艦被船員鑿沉 。
▪︎船艦特徵
排水量:2206噸(標準),3240噸(深載) 長:119公尺 寬:11.30公尺 吃水:4.23公尺 裝置:70000馬力(51000千瓦),6台水管鍋爐 推進系統:2軸,2×齒輪傳動蒸汽渦輪機 航速:36節(67公里/小時;41英哩/小時) 續航力:1530海浬(2830公里;1760英里)航速19節(35公里/小時;22英里/小時) 編制:325人 武器:5 × 單裝12.7公分(5吋)火砲、2 × 雙聯裝3.7公釐(1.5吋) 防空砲、6 × 單管2公分(0.8吋)防空砲、2 × 四聯裝53.3公分(21吋)魚雷發射管、60枚水雷、32–64枚深水炸彈,4 個投擲器和 6 個獨立投擲架

1934A型驅逐艦設計圖
|設計和描述
埃里希·克爾納號全長119公尺,船寬11.30公尺,最大吃水4.23公尺。標準排水量2171公噸,滿載排水量3190公噸。瓦格納齒輪蒸汽渦輪機設計可產生70000馬力(51000千瓦),可推動船舶以36節(67公里/小時;41英里/小時)的速度航行,六台配有過熱器的高壓本森鍋爐為渦輪機提供蒸汽。埃里希·克爾納號最多可攜帶752公噸燃油,計劃以19節(35公里/小時;22英里/小時)的速度航行4400海浬(8100公里;5100英里),但服役後船體上重下輕,30%的燃油留在船體處作為低艙。事後實測,以19節(35公里/小時;22英里/小時)的速度航行,有效航程僅為1530海浬(2830公里;1760英里)。該船的船員包括10名軍官和315名水手。 埃里希·克爾納號配備五門 12.7 公分 SK-C/34 砲,這些砲安裝在單裝砲架上,帶有砲盾,前後各兩門疊加。第五門砲安裝在後甲板室的頂部。她的防空武器包括四門 3.7 公分 SK C/30砲,安裝在兩座雙聯裝砲架上,與後煙囪並排,以及六門 2 公分 C/30砲,安裝在單裝砲架上。該艦在兩座動力操作的砲架上裝備了八具 53.3 公分(21.0英吋)水上魚雷發射管。每個砲架配備一對可重新裝填的魚雷。後甲板室兩側安裝了四具深水炸彈投放器,船尾兩側還有六個用於單獨投放深水炸彈的掛架。深水炸彈足以裝載兩到四種型號,每種型號可投放 16 枚炸藥。後甲板上可安裝水雷軌道,最大容量為60枚水雷,她還安裝了「GHG」(Gruppenhorchgerät)被動水聽器,用於探測潛水艇。
碧藍航線 Z-13 埃里希·克爾納
|服役
該船於1934年11月10日訂購,1935年10月12日在基爾的日耳曼尼亞船廠安放龍骨,船廠編號為G539。她於1937年3月18日下水,1939年8月28日完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埃里希·克爾納號仍在進行海試,直到1940年1月初才投入使用,當時她被分配到第 8 驅逐支隊。在指揮官埃里希·貝的率領下,埃里希·克爾納號和她的姊妹艦布魯諾·海涅曼號以及沃爾夫岡·岑克號在1月11/12日夜間在克羅克羅布維爾登記為一個水雷區,2月9日至10日夜間,這三艘船在克羅默附近的海斯伯勒沙灘附近埋設了157枚水雷。該雷區擊沉了三艘總排水量為11885噸的船隻。在2月22日試圖捕獲在多格灘附近作業的英國拖網漁船的「維金格行動」中,兩艘德國驅逐艦在本應無雷的航道中觸及了新埋設的英國水雷並沉沒。克爾納號在試圖營救兩艘沉船上的水手時,一名船員落水身亡,最終成功救出24人。 在阿爾弗雷德·舒爾茨-欣里希斯(Alfred Schulze-Hinrichs)的指揮下,該船被編入第一大隊,參與威悉演習挪威部分。該大隊的任務是運送第139山地步兵團和第三山地師的指揮部,攻占納爾維克。船隻於4月6日開始裝載部隊,並於次日啟航。埃里希·克爾納號在途中遭受風暴破壞,兩名船員被捲入海中喪生。4月9日清晨,驅逐艦抵達納爾維克以西的奧福特峽灣。第四艦隊的三艘艦艇在埃里希·貝伊司令的指揮下,奉命將部隊運送至赫爾揚斯峽灣(奧福特峽灣的北支),以攻占位於埃爾韋加德斯莫恩的挪威陸軍軍械庫。部隊幾乎沒有遇到抵抗,但由於只有一個木製碼頭可用,所以卸貨速度緩慢。當天晚些時候,克爾納號駛往納爾維克港,但未能及時補充燃料,隨後便奉命與其姊妹艦沃爾夫岡·岑克號(Wolfgang Zenker)和埃里希·吉澤號(Erich Giese)在黎明前返回赫爾揚斯峽灣。 4月10日拂曉前不久,英國第二驅逐艦隊的五艘驅逐艦突襲了納爾維克港的德國艦艇。她們用魚雷擊沉了兩艘驅逐艦,並重創了其他三艘,而她們本身僅受輕微損傷。當她們開始撤退時,遭遇了德國第四艦隊的三艘驅逐艦,後者在英軍發動攻擊時就已收到警報。德軍首先開火,但由於濃霧瀰漫以及英軍在奧福特峽灣撤退時設置的煙幕,雙方的火力都無法有效發揮作用。德軍艦艇不得不轉向躲避納爾維克港一艘驅逐艦發射的三枚魚雷齊射。吉澤號和克爾納號的燃料非常不足,三艘艦艇的彈藥也即將耗盡,因此貝伊指揮官決定不再繼續追擊英軍艦艇,因為她們正與第一艦隊最後兩艘驅逐艦交戰。

在峽灣南側附近拋錨的埃里希·克爾納號

厭戰號徹底摧毀了埃里希·克爾納號。
4月10日下午,貝伊司令接到命令,當晚率領所有適航艦隻返回德國,但克爾納號需要更多時間加油和維修。維修工作於隔天完成,並於當晚奉命在奧福特峽灣口巡邏,執行警戒任務。午夜前不久,克爾納號擱淺,受損的船體鋼板開始進水。4月12日上午,克爾納號返回納爾維克。以德國現有的資源,克爾納號無法修復,因此奉命前往奧福特峽灣口拉姆內斯海峽內的塔爾斯塔德,充當浮動砲台,以防英國進攻。塔爾斯塔德的水太淺,無法使用魚雷,因此魚雷被卸下並轉移給其姊妹艦貝恩德·馮·阿尼姆號和西奧多·里德爾號。克爾納號的大部分燃料也被轉移給了她們,90名不需要的士兵被安排上岸。 當晚,德軍收到消息稱,預計第二天英國主力艦將在大量驅逐艦的護航下和艦載機的支援下發動攻擊。4月13日,戰艦厭戰號和9艘驅逐艦如期出現,雖然比貝伊指揮官預期的要早,但還是打了德軍一個措手不及。克爾納號未能到達塔爾斯塔德,該艦的艦長、海軍少校阿爾弗雷德·舒爾茨-欣里希斯決定改為在峽灣南側的附近拋錨。當英國艦隻靠近時,厭戰號上的超級馬林海象水上飛機發現了克爾納號,當領頭的英國驅逐艦繞過克爾納號藏身的海岬時,她們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雙方距離如此之近,只有2500–2500公尺,三艘英國艦隻能夠使用輕型自動武器壓制德國艦隻的火砲,然後他們引爆了德艦,並用魚雷炸毀了艦艏。厭戰號發射的 15 吋(380毫米)半穿甲彈雖然沒有爆炸,但卻穿透了艦體,每次砲擊都明顯將其掀翻,砲擊造成31名船員陣亡,34人受傷,但英國艦隻無一受損。不久之後,埃里希‧克爾納號因輔助機械艙內引爆深水炸彈而沉沒。戰鬥結束後,包括舒爾茨-欣里希斯號在內的155名艦上船員被挪威軍隊俘虜。被俘船員先是被關在芬馬克郡的瓦爾多胡斯要塞,後來轉移到特羅姆斯的斯科帕戰俘營,直到挪威戰役結束後才獲釋,該艦殘骸於1963年被打撈上來拆解。

碧藍航線 Z-13 埃里希·克爾納
(部分內容參考於網路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