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伊朗和以色列的軍事衝突持續升溫,不僅讓中東局勢更加緊張,也對全球經濟產生了連鎖反應。其中,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油價的飆漲。
本文研究供需,傳統以來觀點原油價格與相關因子間(美元指數,CPI通膨,製造業指數PMI)關係。
結論在前
油價的價格變化還是跟供給與需求有關,需求主要由經濟層面影響,全球只要不遇見大規模的經濟衰退,如2020年的疫情封鎖,2008金融風暴,全球石油每年需求40億至42億噸(約 950億至1000億桶),並大致上每年以1~2%比例增加,影響因子比較緩慢,如新能源與電動車技術,碳中和政策等。供給面影響因素甚多,其中政治因素占據要角且變化迅速,主要分為兩種情況:產量及運輸。經常由於天氣,政治,軍事影響,並且由於預期,透過金融因素迅速影響油價。造成油價波動快速且難以預測。
傳統上油價與幾項因子相關,美元指數,通膨,利率,但
油價在2010~2021年間確實跟美元指數是負相關,達-0.78, 但2021年起轉為正相關,相關係數達+0.42。推測跟頁岩油革命有關,
在20101~2024年間油價跟CPI相關性0.43,這點沒有變化,
與製造業指數PMI相關性0.08,相關性不強。
正文開始
伊朗是OPEC重要成員,日產油量超過300萬桶,產量在OPEC裡第四名,一半出口,一旦戰爭波及石油出口量減少會影響價格,但這不是最重要原因,最重要的是伊朗的地理位置,霍爾木茲海峽位於波斯灣出口,由伊朗控制周邊。全球近20%的石油海運經過這裡,約每日2000萬桶。若伊朗報復封鎖海峽,等於封住整個波斯灣石油出口(含沙烏地、阿聯酋、卡達),後果嚴重。曾有分析顯示:若霍爾木茲短期封鎖,國際油價可瞬間飆升至每桶120美元以上。
如果市場認為戰爭擴大的可能性高,油價將會開始提前反應。所以中東只要有風吹草動,油價立刻有反應。
另外伊朗支持多個中東地區的武裝勢力,有
- 葉門的胡塞武裝可以攻擊紅海商船與油輪。
- 伊拉克與敘利亞民兵可以威脅美軍與中東油田。
一旦戰火升高,可能引發區域性戰爭,打擊中東整體油品生產與運輸。
2023年10月胡塞武裝,不斷以無人機、飛彈襲擊紅海及亞丁灣,曼德海峽(Bab al-Mandab)商船,導致航運中斷:多家國際航運公司(如馬士基、地中海航運)暫停紅海航線,改繞行非洲好望角,導致運輸時間延長10-14天,成本大幅增加。布倫特原油在2023年12月到1月,油價一度上漲近10%,突破每桶80美元。
2019年胡塞武裝攻擊沙烏地油輪和石油設施,導致布倫特原油單日漲幅達14%。全球約12%的海運貿易和8-10%的石油運輸經紅海航道,尤其是中東(沙烏地、伊拉克)出口至歐洲和北美的原油。
為什麼胡賽武裝要幫伊朗呢?
- 宗教背景相近:胡塞武裝跟伊朗同屬於什葉派陣營,敵對遜尼派主導的沙烏地與美國盟國。
- 據聯合國調查,伊朗長期為胡塞提供武器、技術與訓練,方便控制封鎖鴻海,包括:彈道飛彈技術,無人機,海上地雷。
- 胡塞被視為伊朗在阿拉伯半島的「代理人勢力」(proxy),類似黎巴嫩的真主黨(Hezbollah)。
- 在也門內戰中,胡塞武裝推翻了親沙烏地的政權,實質控制首都薩那與也門西北部。伊朗是全球少數正式承認胡塞政府正當性的國家。
- 儘管有深厚支持,胡塞仍維持一定的自主性,並非完全聽命於伊朗。

全球原油參考定價有三大標準:
第一個是美國西德州中質原油WTI(West Texas Intermediate),產地在美國德州,紐約商品交易所(NYMEX)報價交易。交割地點在美國奧克拉荷馬州庫欣區,主要反映美國內部市場價格,是全球原油期貨交易最活躍的指標。
北海布倫特原油 Brent是產地英國、挪威等北海油田群,在倫敦洲際交易所(ICE)報價交易,全球 2/3以上的原油合約以Brent作為定價基準。
杜拜原油(Dubai Crude)是中東代表性原油,主要作為亞洲地區進口中東原油的價格基準,亞洲買家(如中日韓台)長約合約常用參考指標,跟前兩個不同的是這個是現貨報價。

油價波動為什麼會影響物價?
原油煉製的汽油跟燃料油合計佔整體 CPI 約 3.1%,
間接相關的包括電力與管道天然氣,佔 3.646%。所以油價一波動,CPI有6.3%受到影響,
粗略估算:油價每上漲 $10 美元/桶,將推升 CPI 約0.5%,0.5%看起來不多,但是約一次聯準會主席升息一碼。
石油還是多種產品的原料,如塑膠、清潔劑、紡織品的合成纖維,原料都是石油。
油價供需
世界產油國很集中,OPEC產量排第一,佔34%,美國佔21%,俄羅斯佔10%,加拿大佔6%,前四大群體佔全球總產量70%。單一國家則是美國產量最大。

世界前五大石油消費國分別是美國,中國,歐盟,印度,基本上都是經濟發展的強勢地區。前四大總和也佔全球消費53%。

所以石油進口國,分別是歐盟排第一採購量佔市場的28%,中國排第二佔25.7%,印度排第三佔11.6%,美國第四佔8.6%。


美國是世界第一大原油單一產國,可是還是從國外進口很多的石油?這是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美國墨西哥灣沿岸的煉油廠(占全美煉油能力的50%以上)在20世紀主要針對重質含硫原油設計,而美國頁巖油多為輕質低硫原油。
所以需要從加拿大、沙特、墨西哥等國進口重油以匹配設備需求。
美國同時出口自產的輕質頁巖油,形成"進重出輕"的貿易模式。2023年美國從加拿大進口原油430萬桶/日(占進口總量51%),主要供應中西部和墨西哥灣煉油廠。美國頁岩油主產區(如德克薩斯、北達科他州)與東海岸、西海岸消費市場距離遠,管道運力有限。成本考量:東海岸從西非(如尼日利亞)進口原油的運輸成本,可能低於從本土頁岩區陸運。
油價的價格變化還是跟供給與需求有關,全球只要不遇見大規模的經濟衰退,如2020年的疫情封鎖,2008金融風暴,全球石油每年需求40億至42億噸(約 950億至1000億桶),並大致上每年以1~2%比例增加。
需求主要由經濟層面影響,但供給面就很多政治因素了,
可以分為兩種情況:產量及運輸。
運輸方面例如伊朗-以色列衝突威脅霍爾木茲海峽運輸,胡賽武裝襲擊運油船,妨礙紅海運油通道。
產量如沙烏地阿拉伯主導的OPEC減產會推升油價。不是OPEC的產油國如美國頁岩油、俄羅斯等產油大國的增產可能壓低油價。
但不僅僅是生意上的因素會影響石油產量,天氣也常常是產量減少的原因
2021年「艾達」颶風襲擊墨西哥灣,導致美國產量銳減、2021年德州暴風雪導致油井停產。
又如政治與戰爭因素,如俄烏戰爭美國及歐洲各國抵制俄國石油出口,伊朗核協議談判、伊拉克內亂、美國抵制伊朗原油等等,煉油廠遇襲(2019年沙特阿美被胡賽武裝無人機攻擊等等。
除了供需,金融因素也會影響油價,油價以美元計價,美元升值(如聯準會升息)通常壓制油價,反之則支撐。高利率抑制經濟活動,間接降低原油需求,通膨預期可能引發避險買盤。
最後是新能源跟新技術,電動車越來越普及,風電,太陽能,美國頁岩油的水力壓裂採技術,以及「碳中和」都會長期且緩慢的改變對石油的結構性依賴。

價格相關性實證
油價(以WTI爲標的)在2010~2021年間確實跟美元指數(以DXY爲標的)是負相關,達-0.78, 但2021年起轉為正相關,相關係數達+0.42。
推測跟美國頁岩油革命有關,美國在2018年起成為世界第一大產油國,但此為推論,需要驗證。


在20101~2024年間油價跟CPI相關性0.43,


WTI vs PMI: 相關性0.08,相關性不強,


WTI vs 庫存相關性 2010~2021:-0.5,2021~2025:-0.28,相關性在減弱。



WTI vs CPI相關性0.43

WTI vs 庫存 : 相關性在減弱
2010~2021:-0.5
2021~2025:-0.28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