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標|一段電影裡的探險畫面,喚醒我多年來對自由與遠方的渴望
作者:50歲退休練習生|專注於股息投資與現金流規劃
🔸 導讀|
看到 Toyota 推出輕型 MPV 變身露營車的新聞,我的心忽然有些顫動。不是因為產品,而是被一段曾經的夢悄悄喚醒──那個少年想要走進荒野、親手搭帳篷、燃起營火的夢。
🔹 一場電影,種下遠方的種子
我第一次進電影院,大概是小學時代,爸媽難得帶我去市區看一場電影。那是一部關於探險的紀錄片。裡面的主角不是什麼超級英雄,而是一群背著裝備、穿越叢林與沙漠的旅人。
電影中,有一幕讓我印象特別深刻:他們在傍晚時分搭起帳篷、燃起營火,烤著簡單的食物,圍坐在荒野中講笑話。沒有手機,沒有電視,只有星空與蟲鳴。那種畫面,對一個少年來說,簡直像是另一個世界。
當時我什麼都沒有,但那一刻,我在心裡悄悄對自己說:「有一天,我也想這樣旅行,去哪裡都可以,睡在車上、在野地煮麵,不被任何人打擾。」
後來的日子,升學、工作、成家、養家,這個夢也像很多人一樣,被層層日常掩蓋。
但夢想並沒有死,只是睡著了。
🔹 一則新聞,喚醒塵封的渴望
直到那天,我在網路上看到這則報導:「Toyota 入門輕 MPV 變身露營車!打造多元舒適空間,輕鬆享受車宿樂趣。」
我沒有立刻想到要買車,而是突然覺得胸口悶了一下——原來,夢想會自己醒來,不用誰提醒。
我點開新聞,看著車內被巧妙改裝的空間,折疊桌椅、可展開的小床墊、收納整齊的小廚具。我開始幻想:如果有一台這樣的車,我可以開著它去山邊泡溫泉、停在海邊迎接日出,或乾脆關掉導航,在沒有目的地的公路上,跟著心走。
不是要去遠方,而是想回到一種生活方式。
🔹 露營車不是奢侈品,而是選擇權
很多人以為,買露營車是一種奢侈,是有錢人的玩具。但我卻覺得,它其實是一種「生活權」的象徵。
對我這種熟齡的人來說,露營車給予的並不是冒險的刺激,而是可控的自由。你可以選擇走,也可以選擇停。你可以選擇離開某個讓你心煩的地方,也可以選擇安靜地待在山林小徑旁一整晚,什麼也不做。
我開始去研究不同品牌的露營車型,甚至加入了一些車宿生活的社團。裡面有退休夫妻、有獨旅者,也有單親媽媽帶著孩子一起走過台灣海岸線。他們不是富豪,甚至很多人都比我更節省,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選擇了用行動,完成心裡那段「還沒出發的旅程」。
🔹 與那個少年重逢
有時候,我會想,如果當年的自己看到現在的我,他會怎麼說?
會不會覺得我太保守、太現實,忘了那片星空和營火?
還是會拍拍我肩膀,說:「沒關係,你終究還是記得我。」
當我把「退休後可以買露營車」寫進自己的現金流計畫時,我才真正理解:我們花了大半輩子為了家庭與責任活著,但不代表後半輩子也必須一樣。
這不是在否定過去的選擇,而是給人生另一個補償,一個延續。
🔹 我想走的那段路,不是為了別人看
很多人會問:「這樣會不會很孤單?」
其實,一個人旅行不等於孤單。孤單是沒有人懂你,而獨旅,是你開始懂自己。
當我們終於不再追求被誰理解,也不再需要證明什麼,那些年少時相信的事物反而變得清晰了。
我並不是非得開著車去環島,也不是非得露營才能證明自己還年輕。我只想在能力許可、財務穩當的情況下,為自己找一個可以喘息的空間。
一個,可以帶著自由,慢慢老去的地方。
🪶 結語|
或許,我們都需要一點「可以開著去流浪」的選項。
不是為了逃避日常,而是提醒自己:我們曾經相信過一種不被框架的生活方式。
夢想這件事,不是你年輕時才會有。
它會靜靜地等你——等你準備好,等你願意再一次相信生活還有轉彎的可能。
你呢?你心裡,也藏著一段還沒出發的旅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