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50歲退休練習生|專注於股息投資與現金流規劃
一個經典的誤會
主管(平淡語氣):「這份文案的結構可以再精煉一點。」
部屬(心裡 OS):「又在說我不好?是不是覺得我能力不行?」
主管只是單純想提升報告品質,但部屬卻聽成了對自己能力的否定,從那刻開始悶悶不樂。
這種「主管說的是事,部屬聽的是人」的狀況,在職場裡再常見不過。問題的根源,往往不只是語言,而是文化差異與心理模式。
儒家文化下的「聖人員工」思維
在華人文化裡,傳統儒家思想強調忠誠與責任。員工被期待「盡心盡力」,甚至「捨己為公」。
結果就是,工作表現和自我價值深度綁定:
- 「工作做好」=應該的。
- 「工作做不好」=我不夠好。
所以,當主管說:「這份文案需要改一下」,部屬很可能自動翻譯成:「我被否定了」。
這種文化下長大的員工,習慣了「有功無賞、出錯必罰」的邏輯,自然容易在回饋中感到壓力。
西方文化:獎勵驅動的個人主義
在西方職場,行為心理學(B.F. Skinner)的觀點被廣泛應用——人性傾向於「好逸惡勞」,因此要用明確獎勵塑造行為,而不是用懲罰打擊。
在這種環境下,當主管說:「這份文案可以再更精煉一些」,員工會直接思考:
- 哪裡可以調整?
- 怎麼做會更好?
他們不會先懷疑自己的人格或能力。這是因為正向激勵是管理的核心:允許犯錯、鼓勵嘗試,讓員工在過程中成長。
文化差異+階層差異=溝通斷層
文化背景不同,思考模式就不同;階層位置不同,看事情的角度也不同。
- 主管的焦點是「事情」:流程、品質、效率。
- 部屬的焦點是「人」:價值、尊重、信任。
於是就容易出現這種戲碼:
主管:「重寫一份更清楚的報告。」
部屬(心碎):「我是不是沒被肯定?是不是不被尊重?」
減少誤會的雙向技巧
主管的做法:
- 先給肯定,再提出改進建議。
- 用具體描述取代籠統批評,例如「第二段的邏輯可以再調整」比「這篇寫得不夠好」更精準。
- 在指出缺點時,清楚分開「事情」與「人」,避免混淆。
部屬的心態:
- 把批評當作專業回饋,而非人格評價。
- 聽到意見先釐清重點,問清楚具體希望改的地方。
- 練習在心裡將回饋拆成「事情層面」與「情感層面」,不要自動套進自我否定。
結語:不只職場,生活中也是
其實,在家庭、友情、婚姻中,我們也常把別人的「事」聽成了「人」。
- 配偶說:「家裡有點亂」,我們卻聽成:「你很懶」。
- 朋友說:「下次可以早一點到」,我們卻聽成:「你不重視我」。
當我們能分清事情與人,溝通會更輕鬆,關係也會更健康。
📬 如果你也曾遇過類似的誤會,歡迎留言分享你的故事。
延伸閱讀: 50歲退休練習生的理財筆記
🧡 留下愛心或一句話,是支持我持續創作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