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因搭上一位即將退休的司機,閒聊之間,他說了句讓我難以忘懷的話:
他的語氣中有疲憊,也有幾分憤慨。這句話,勾起我許多職場記憶,也讓我想起自己這些年在投資理財上的種種反思。「政府明明不缺錢,卻對員工斤斤計較。預算一增加,總是先照顧高層官員的福利。」
我們只是制度裡的勞工
我忽然意識到一件事:公務員,其實也只是政府聘用的勞工。當制度運轉時,基層如同螺絲釘,年復一年,支撐整個體系;而真正的好處與福利,往往是制度上層先分得一杯羹。
這不只發生在公部門。放眼整個社會,那些握有決策權與資源的人,才是真正「先被照顧」的一群。
只要是經營者沒有監督者,久了都會變成慣老闆。
這不只適用於私人企業,也適用於公部門。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任何組織都會走向資源分配的失衡。當管理階層可以自行決定預算分配、績效標準、甚至退休條件時,基層自然只能接受事後通知,連質疑的空間都沒有。這樣的權力結構,不是服務,而是壓制。
財務安全感,不該建築在制度善意上
也因此,我愈來愈堅信:財務上的安全感,不該建立在制度的善意之上,而是建立在自己的規劃與能力上。
這些年我也曾跌跌撞撞走在投資的路上,從看不懂財報、盲目聽信名嘴,到後來逐漸理解市場規律與資產配置的重要。
當我開始專注在能夠穩定產出現金流的標的上,像是高股息 ETF,或是具現金回報能力的長期資產時,我才真正感受到財務上的踏實。
理論支撐:為什麼我們不能依賴制度?
這種現象可以從「制度性不平等」(Institutional Inequality)理論來理解。資源與權力的不對等分配,會讓制度本身傾向於維護上層的利益,形成「制度偏誤」(Institutional Bias)。這也呼應了經濟學中的「公共選擇理論」(Public Choice Theory),即政府決策者也是自利的經濟人,會在預算與政策制定中優先保障自身利益。
而在企業與政府內部結構中,「帕金森定律」指出:組織會無止境地擴張,並將資源優先用於維護管理階層。這意味著,資源分配永遠不會自然流向基層。
從心理層面來看,這也呼應「學習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概念:當基層長期處於無法改變環境的狀態,就會逐漸失去行動的動力,選擇放棄主動改變現狀。
退休不是退讓,是轉向主動
制度可以變、工作可以沒了,但若能掌握資產,就能掌握選擇權。
退休,不該是一種「退而求其次」的狀態,而應該是經過長期思考與準備後,讓人生走向自主的轉折點。不必再等制度施捨、不用看他人臉色,也無需為了五斗米強顏歡笑。
父親節的思考:給自己也給父親的禮物
在這個父親節,當我們為父親準備禮物時,我想到最珍貴的,不只是物質上的慰勞,而是那份「自主選擇的人生自由」。
父親們多半承擔著家庭重擔,默默付出,像那位司機一樣,是社會中的螺絲釘。他們或許無法改變體制,但卻希望給家人一個安穩的未來。
送給父親最好的禮物,不如是自己做好財務規劃,活出經濟自由,讓他看到你的力量與獨立。這份力量,也會成為父親退休後的心理依靠。
更重要的是,這也是給自己一份肯定與承諾:在面對未來的風險與挑戰時,我們能夠主動掌握,不必依賴那不公平的制度施捨。
結語:螺絲釘不該被遺忘,也不該被遺棄
就像那位司機的話所揭示的社會縮影,制度不會主動照顧你,它只會被利益推動。真正能照顧你的,是你的選擇與行動。
退休,不是退出社會,而是進入人生新階段的開端。
這個父親節,願所有默默付出的父親們,也能有屬於自己的尊嚴與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