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事情真的很多,除了要應付工作上的新案子以外,合唱團演出也比較密集,再加上家裡的事,感覺有點蠟燭多頭燒,而且五月底還真的發燒了。好不容易熬到最重大的日本巡演結束,病也好得差不多,終於感覺稍微輕鬆了一點。
上半年的最後一場演出,是桃園市民合唱團的夏季音樂會《頌詠.如歌》,按照往例要與桃園市民管樂團聯演,因此比起合唱團專場演出,曲目不算多,張淳菡老師有辦法更深入地琢磨細節,希望呈現出更豐富的層次。團員們也都非常認真,除了每週一次的練唱以外,有些人還會自己私下約練習,對音樂相當投入。
還有一個好消息:合唱團在今年六月搬到新的排練場地,不但是全新裝潢,而且空間更大、天花板更高,比起之前悶熱的鐵皮屋排練場,簡直就像天堂,音響效果也更好。我曾經帶我家小子一起去新的排練場練唱,看他在地毯上打滾,真是享受啊!六首本土歌謠
這次張老師挑選的上半場曲目,都是使用台灣本土語言寫成的作品,前三首是由詩人向陽作詩、石青如作曲,分別為「世界恬靜落來的時」、「寫互春天的批」和「秋風讀昧出阮的相思」。根據張老師在音樂會的觀眾導聆,這三首都是在述說「思念」這件事,雖然深愛著對方卻不得相聚,只能將思念寄託於螢火蟲、溪水、春天或秋風等自然現象。
向陽是台灣的著名詩人,寫過許多台語詩,近年來也陸續有詩作被編為合唱曲,在合唱界廣受喜愛。我個人最喜歡的是「世界恬靜落來的時」,多年前偶然聽到,就迷上了優美的鋼琴伴奏,以及溫柔又帶點淡淡哀傷的詩句。這首曲子述說在夜深人靜,自己孤身一人時,心裡不由得浮現的那個人的身影,以及與對方共有的回憶,每次聽都覺得非常感動。
蘇慶俊老師 2017 年指揮福爾摩沙合唱團的演出,我認為這是台灣最擅長唱本土語言合唱曲的合唱團。
「寫互春天的批」和「秋風讀昧出阮的相思」都是憑藉大自然來寄託思念之情,就像古代許多詩人一樣,看到季節的變化而心有所感,感性上期待春日與秋楓傳達思念之情,但理性上卻又知道這些自然現象並不會順應人心,因此愁上更添愁。
我個人特別喜歡「秋風讀昧出阮的相思」,這是詩人向陽為 2010 年台灣音樂劇《渭水春風》寫的歌詞,描述蔣渭水在獄中,與愛人陳甜相隔兩地不得相見的苦楚,非常溫柔又哀戚,尤其是鋼琴伴奏非常貼切地描繪出楓葉被風吹落,在空中不斷轉圈並緩緩飄落地面的景象,聽起來非常享受。
翁建民老師 2023 年指揮台北愛樂青年合唱團的演出,中間有一段無伴奏合唱,稍有難度。
章韶純老師 2021 年指揮青韵合唱團的演出。這首有很多男女對唱的設計,非常浪漫。
三首台語歌之後是三首客語歌,分別是活潑可愛的「小時个路」、極受歡迎的「行過」和客語流行歌改編的「屙糟个鞋」。張老師說這三首歌緊扣「路」的概念,從返回故鄉時懷念快樂的童年,到離鄉多年重歸故土的感慨,最後講到一雙走過許多路後,被棄置在一角的髒鞋,彷彿總結了人的一生經歷。
張成璞老師 2023 年指揮高雄室內合唱團的演出。這首的風格相當可愛,唱起來也很快樂,讓人忍不住跟著音樂搖擺。
彭孟賢老師指揮國立客家兒童合唱團的官方 MV。我們唱的是二部和聲版,與台北愛樂日本巡演時唱的版本有異,有些歌詞的發音也不同,我在練的時候經常搞混。
上半年的練唱過程中,張老師特別強調要按照樂句的起伏與歌詞的含義,調整唱歌時的音量和語氣,並要求各聲部之間彼此配合,讓不同的樂段順利接在一起,而不是各唱各的。老師也表示合唱團員應該要學習聆聽彼此的聲音,讓自己與別人的歌聲融合在一起,搞不好以後會安排不同聲部的團員打散混坐,以訓練聽力與和聲能力。我雖然知道這種訓練法,但相關經驗很少,這樣練合唱感覺還滿刺激的。
搭配管樂團的大曲目
這次謝韋民團長和張老師雄心壯志地選擇了兩首精彩的大曲目,讓合唱團與管樂團搭配演出,分別是威爾第歌劇《阿依達》中著名的「凱旋進行曲」,以及用上多種打擊樂器、熱鬧滾滾的「非洲和聲」。
我曾在 2012 年 NSO 跨新年音樂會中唱過「凱旋進行曲」,由當時的音樂總監呂紹嘉老師指揮。這樣的曲目其實比較適合大型合唱團,因為威爾第的歌劇以規模盛大著稱,音樂也具備強烈的戲劇性。合唱團只有 30 餘人,除了要跟管樂團抗衡,還要駕馭威爾第張力十足的音樂,我個人覺得實在有點勉強,不過張老師一直說不用太擔心。
維也納國立歌劇院實際演出錄影,我們演唱的是改編版,最大的不同是少了芭蕾舞的橋段。各位看看一齣威爾第歌劇要動用多少人啊!
「非洲和聲」由荷蘭作曲家梅傑作曲,是 2017 年世界管樂協會國際作曲大賽入圍決賽的作品,串接多首傳統非洲民謠,並用到大量的打擊樂,非常熱鬧活潑、充滿動感。我很喜歡其中的第二首「Thula Thu Baba」,這首溫柔的搖籃曲對孩子唱著:「睡吧,孩子!爸爸不久之後就會回家了。」歌詞很簡單易學,我也唱給孩子聽過。
這首曲子似乎原本是純管樂版本,合唱的部分可能是後來加入的。我不確定這裡分享的版本是何時的現場演出錄音。
這兩首比較晚開始練,幸好合唱團的部分不長。「凱旋進行曲」雖然我以前唱過,但那是十幾年前的事,早就忘得精光,只好從頭重練。「非洲和聲」的旋律不難,只是部分歌詞有點複雜,樂曲速度又快,費了我一番功夫才趕在演出前練起來。想到又要跟聲響巨大的管樂團合作,只能盡力而為。
正式演出

本場音樂會的主視覺。
經歷超忙碌外加生病的幾個月之後,我打算在這上半年的最後一場音樂會放鬆心情,避免因為太緊繃而影響身心狀況,幸好夏季音樂會的曲目不多。
這次演出是在剛整修完畢的中壢藝術館,舞台似乎有了一些改善,但團員休息室看起來還是差不多。所有團員不分男女擠在不大不小的空間裡,有人忙著做最後的複習,有人指出總彩排唱錯的地方,有人跟大家分享喉糖和小零食,有人則呼朋引伴地拍照,我也跟著一些團員趁管樂團彩排結束到演出前的空檔,跑到舞台邊拍團體照。
上半場由桃園市民管樂團打頭陣,演出兩首曲子,接著輪到合唱團演唱六首本土合唱曲,大家圍著鋼琴,跟著指揮的手勢,感覺非常溫馨,我很喜歡這樣的站位安排。六首歌順順地唱過去了,雖然在台上可以聽到一些小瑕疵,但我想觀眾應該不會太在意這些不明顯的問題。
下半場仍舊由管樂團先演出兩首曲子,然後才輪到合唱團與管樂團的兩首大曲子。為了讓 30 位歌手唱出 300 人合唱團的感覺 (根據謝團長的說法),音響技術人員設置了好幾支麥克風來擴大合唱團的聲音。不過實際演出時,還是幾乎聽不到自己的歌聲,這時就算唱破喉嚨也沒用,只能盡量把歌詞唱清楚,希望觀眾能注意到有人在唱歌。
「非洲和聲」採用了大量的打擊樂,有些是外型奇特的非洲樂器。當打擊樂手一齊演奏活躍的節奏時,真的有身在非洲參觀當地人表演的感覺,身體忍不住跟著一起搖擺。不過由於用到的樂器種類太多,樂手也必須不斷跑來跑去,超忙碌的!整曲結束時,觀眾報以熱烈的掌聲,以這樣精彩的曲子為整場音樂會收尾,實在是太完美了。
結語
演出結束後,我聽到內部錄音,覺得合唱團比起上一場音樂會又更進步了,不但音色更好、層次更分明,也更知道如何緊跟指揮。團長說我們這次唱歌的聲音有明顯的進步,應該是因為換了較大的排練場地。這讓我開始期待合唱團今年冬季的專場音樂會。
我老公帶兩個小孩去聽了音樂會,說下半場的兩首曲子幾乎聽不見合唱團的聲音,也有其他觀眾表示聽不到合唱團,真是可惜!看來要把 30 人變成像有 300 人還是太困難了。
冬季音樂會的樂譜在上半年已經陸續發給大家,有一些很有意思的歌曲。我在 YouTube 上找其他團體的演出影片來看,猜想可能會讓團員在舞台上做一些特別的事,至於是什麼事呢?只能等幾個月後揭曉了。
----
「關於合唱團的回憶」系列連載中!我在這個系列中分享自己從兒時到成年後,參與合唱團的點點滴滴,同時也會提到一些人生經歷和感悟,歡迎到這裡閱讀!
----
格主思密簡介:
到了人生的中點,才再度提筆寫作,寫寫詩、寫寫音樂,分享參加合唱團的經驗。有了些許人生歷練,白髮一根接一根冒出,外加忽然加重的老花眼。聽到感人的故事、動人的歌曲,親歷各種境遇,已不像年輕時心無所感或強說愁,而是化為真切的感悟。佛家追求無悲無喜之境,我則寧可感盡人世間一切悲喜,方為人、方不虛此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