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上問題需要解決時,基於錯誤的資訊與歸因,便會出現錯誤的決定,自然引致不如期望/負面結果。解決決策謬誤,或者至少減少誤判,方法卻不困難。提出建議之前,先了解一下目前世界已知的知識:主觀與客觀、記憶、與歸因。
(一)主觀與客觀
客觀是指一個事實,一個有正常智力與感受器官的人看到該東西時都不會持相反意見的事實。例如,這是黃色的衣服、1+1=2 、這是熱的水、這個可樂賣12塊,這些都是事實,如果大家接收到相同資訊時通常都不會否定的事實(這裡排除了極端例子,包括藍黑白金裙爭議、「什麼是桌子」的哲學爭議等,全部先排除在這文章外)。
至於主觀,即是客觀相反,每人看到同一樣東西時,反應不盡相同。例如黃色的衣服是美是醜、熱水是否好喝、可樂賣12塊是平還是貴、瘦即是美,這些都是主觀的。依本人觀察,主觀看法受(1)對比的情況下、(2)每個人人生經歷、(3)社會普世觀,這三個影響。
對比情況可說明一下,當你看到可樂賣12塊覺得很貴時,如可樂旁邊礦泉水賣15塊時,你便會覺得可樂加了這麼多材料才賣12塊,礦泉水什麼都沒有也要賣15塊,對比之下可樂便便宜了,可是可樂價錢卻毫無改變。簡而言之,主觀可以幾乎恒等於你的意見想法。(例子來自黃子華棟樑笑)
當你在回想你的想法和觀看任何文章影片時,可嘗試分辨這是客觀還是主觀,你理應會發現主觀資訊佔大多數。人獲得客觀事實後,你決定如何反應就是主觀了。留意,我以上例舉'主觀看法受三個原因影響',以及 '主觀等於意見' 這兩個也是主觀的看法。
沒了主觀看法,幾乎無法生活,我也無法寫作本文。為什麼沒了主觀看法無法生活?因為例如某大廈發生火警這個客觀事件,A君會決定檢查自己大廈的防火設備、B君會購買火災保險、C君認為其他人火災與自己無關,什麼都不做。這些行動,與主觀想法有關係,沒了這些想法,你不會有行動或不行動的「決定」。沒有決定的過程思考,猶如無靈魂的「喪屍」。
另外還有很荒謬,卻很常見的,就是先入為主。你看到的全是客觀事實,可當你(1)有既定立場時、或者(2)自己情緒很差甚或抑鬱病時,那客觀的事,無論再正面,在你眼中也是負面的。例如當你已知某藝人偷情出軌,已在你心中留下負面印象。不論那藝人之後做再多的慈善活動和對人多有禮多有愛心,你也會覺得是虛偽、假情假意、做show的。又例如某女子深愛一個男子,不論那男子如何地家暴她,那女子也會覺得是自己做得不好在先,男子打她很合理。或例如身處抑鬱時,整個世界都是灰色的,食什麼玩什麼,也會覺得很無聊;反之他身邊朋友可能覺得好食好玩。這些便是客觀事實不變,自己的主觀感受也會有不同的例子。
由於每個決策都是主觀想法,而主觀自然不是客觀(廢話),
而不客觀自然會有錯的可能,便會可能導致不似如期的結果。
(二)記憶
記憶不像你想像中這麼可靠。記憶會隨時間流逝,相信應該每個人都是認同的不用我多說。其次,記憶還會被偽造或混淆。記憶會被混淆應該每個人都會有經歷過,「我以為喜歡xx的是A君,可真正喜歡的是B君」這類似情形定會嘗試過吧。至於記憶偽造則未必每人嘗試過。我認為的定義(主觀的),它是當事人對其有深刻記憶,甚至可以描述其詳細資料,可事實卻完全錯誤。表表姐應該是曼德拉效應。另外當你對該人持負面想法時,你提取的關於那人記憶也傾向是負面的。
記憶的不準確,在你作決定時,如果參考的資料卻是記憶中提取的,
有偏頗時便會影響你的決策品質,便會可能導致不似如期的結果。
(三)歸因
歸因出現謬誤十分常見。我認為(主觀的),主要來自(1.1)知識的不足、(1.2)知識的一知半解、(2)懶、(3)蠢。我沒批評的意思,蠢和懶是主觀的,也是相對的,我讀書時對比起每天都溫書幾小時和對比起狀元,我也是蠢和懶的。而至於常出現歸因謬誤的人士,對比起邏輯較為清晰的人,那他們便是懶和蠢了。蠢似乎沒有改變空間,但懶卻是自己負責的。當你看到一個「你以為」的因果關係,你多想一步:「這個「因為」真的只可以導致這個「所以」嗎?」。不願多想一下,便是我所說的懶了。
例如「因為那男子喜歡毛公仔,所以他就是gay嗎?」、「因為你上司罵你你很傷心,所以那你上司就是壞人嗎?」、「因為拍拖時男方要求AA制,所以他就是孤寒小氣的人嗎?」、「因為他不給家用,所以就是不孝嗎?」、「因為政治立場與你對立的人,他就是蠢/不道德/漢奸,所以你就要排斥/杯葛/仇恨他嗎?」。
至於知識的不足,對世界真相的認識越小,你作出的決定便會越大機會是錯的。例如是有一個人深信「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那人對他有善有禮給好處,於是他對於那人要求有求必應,結果就是他被騙盡財產。他對於現實世界是存在騙子的事實有不足的認知,便引致「被騙的結果」更大機會發生(題外話,極端的相反的對每個人都封閉防備怕人害自己,也是對現實的錯誤認知)。

打字時,手機會死機。但不等於是打字導致手機死機。對知識的缺乏便容易導致錯誤因果結論。
至於知識的一知半解,是鸚鵡學舌的現實解釋:在某地方得到某資訊,便以其為要領,可其實他其實沒有那方面的知識,也無法作出解釋其因果。例如「因為聯儲局減息,而聯儲局減息會令借貸成本降低,刺激消費和經濟活動,所以聯儲局減息有利股市,我決定大量買入股票」、「因為研究指食牛油抗炎減脂,減脂有助身體健康,所以我要食牛油」、「因為俄羅斯在核武、各軍備上都比烏克蘭有優勢,所以戰爭上俄羅斯必勝」。
這些例子看似合理,又有原因解釋,甚或符合直言三段論格式。可是問幾句問題,卻不堪一擊:「股市升降只會受聯儲局影響嗎?會有其他因素影響,即使聯儲局減息股市也跌嗎?」、「多食牛油就會減脂等等好處,那牛油還有什麼其他成份,會影響人體嗎?只有牛油可以有這好處嗎?其他脂肪食物可以達到這功效嗎?牛油有壞處嗎?」、「俄羅斯多軍備就有優勢?有什麼因素還會影響戰果?有不同戰例證明未必如此阿「赤壁之戰」,「馬拉松戰役」、「甲午戰爭」等,也證明了人多或有軍事優勢也不一定會勝利阿」。鸚鵡學舌的人面對挑戰時便會啞口無言,其實那人什麼都未學會。
以上問題過於複雜,我也無法解釋,但重點是在於看見那些因果關係與及證據是如此的一擊即潰,得到片面的事實卻未能縱觀全局。當然沒人可以100%縱觀全局,也沒有人可以一蹴而就,每人到死前即使再好學,也總有無知的領域,但至少不是掌握一點點知識便以為自己掌握完整的實相。「認識自己的無知就是最大的智慧」便是這段的總結。

有關連,卻不一定是因果關係。
錯誤歸因容易得出偏頗決策,導致不似如期的結果。
以上是為了看這篇文的你打開缺口,認知到自己本身決策過程未必每每合理。以下便是提出決策的建議,嘗試減少誤判得出的決定。
1.寫出問題背景
寫出簡要問題背景,大約你遇到什麼狀況。如何寫毫無限制,有什麼事情發生了,關係與不關係的、主觀的客觀的也可。
2.寫出「因為」與「所以」
背景歸納,將你認為的理據組合,然後寫出你所認為的主觀結論。(凡是想法和結論都是主觀的)。
3.寫出行動方案
寫出你會如何處理,這仍是一個會有誤判的點。你可以原因結論正確,卻用錯解決方法。例如「因為事實證明了他出軌,所以他是一個在現代社會定義下的「不忠」,我決定要殺了他」這便是不適當的行動。
4.回應反駁
寫出現存的反駁,例如你告訴了父母、朋友等你想要的做法,他們卻反對。你嘗試寫出他們反對原因,看看你如何回應。要是你能夠應付反駁,你掌握的決策合理性會再大一點。我認為,常出現不同意見的原因在於(1) 目標不同,(2)定義不同。
目標不同,是價值觀的差異,是不可解決的爭論。例如他以金錢為目標,我以快樂為目標,決定自然不同。要想在討論中改變對方價值觀是不可能的,這猶如將對方人生連根拔起。
要是他已活過半百,一生以賺錢為目標,現在你跟他說金錢不重要,快樂才重要。要是他認同你了,即是代表他以往50年都是白活了,還要自己不自知,要一個年輕人來提自己,試問你受得了嗎?

不同目標,看法自然不同。
另外對主要字眼定義不同,也會導致爭執。例如對「自由」的定義,有人認為自由即為所欲為,有人認為自由必須在不影響他人之下。或者是「爱」,有人認為他送禮物、每日關心我、接我放工才是愛,有人認為愛無需言行,愛在兩者心中。這也是無法解決的歧異。面對歧異觀點,你能夠識別歧異、提出來、以及重新表明你看法,我認為便可稱為成功回應到反駁了。
以上方法似乎與普通已成做法毫無分別,但這裡其中強調一點是「寫出」。人的記憶有限,甚或會偷改記憶。寫出來,便可保證自己沒偷改記憶。另外,在寫下其間,也可以幫助你思考你想法是否合理。原本腦中看似很合理的事,你會發現在筆下時卻好像不甚樣對。不合理的看法,寫下時容易不攻自破,你的文字就是你自己的破壁人。即使現在的自己毫不察覺不合理,你也可以日後回顧,你可能會發現舊時的你很幼稚無知。
第三點強調的是「詳細度」。不只簡單如直言三段論般寫出前題與結論,而是更多筆墨寫下心理、環境等多角度的情況,讓自己有清晰的了解。要在日後驗證也有理可依、可尋。
第四,強調「凡是想法和結論都是主觀的」。這是要提醒自己,客觀事實再多,你的想法始終是主觀的,不論你認為你的想法甚樣地合理和理性。這進而提醒自己,主觀想法自然有機會是錯的。容許自己可能是錯,才能有接納真相的空間。愚以為,世間凡事皆服務於真相。如棄真相而堅持不實想法,不肯改也,實屬不智。
以上所提及的做法,並不保證你會得出正確的歸因,但至少不會人云亦云,對自己、對他人的「相信」保留餘地,意識到自己「可能由一開始便錯」。也許在日後我也會發現這篇文有所不足,甚至完全錯誤也不自知。但我可以交由未來的我,和現在的你作評價。
你的文字就是你自己的破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