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其實無需關注新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新聞報憂不報喜

新聞的本質,決定了它的主要內容必須報憂不報喜。「憂」,泛指所有引起負面情緒的消息。負面情緒包括不安、恐懼、憤怒、和驚慌等。這與讀者想要什麼資訊有關。人在生活中,會更願意聽取特別的消息,而不是普通、平平無奇的消息。那明星生活幸福、子女孝順、今天天氣風和日麗、公路暢通無阻、某大國領導人今天依然健在...等等,這些消息完全無法引起你興趣,也不值得你花時間關注。反之,那明星偷食、家破人亡妻離子散、今天掛十號風球、高速公路十車連環相撞、某大國領導人被身邊守衛暗殺、橫屍街頭等等,你一聽到這標題就興致大發,即使明星家事與你無關,你也自然按進連結看看詳情。

由此可見,負面消息更能吸引眼球。新聞的本質,始終目的是為了賣消息而盈利。負面消息更能吸引讀者,新聞自然會更大程度報出負面新聞。除非有黨媒等性質的機構或法律的限制,媒體為了盈利也會報憂不報喜。有一說法是選擇題材時要選擇 "juicy" 的新聞,然而juicy的新聞,往往不是正面的消息。


散播負面消息,即是散播恐懼

即使負面消息是正確、無誤、是事實,也是在散播恐懼、焦慮不安、和懷疑。大家看了這麼多年的新聞,不知你也是不是有種「世界真混亂」、「社會很多有問題的人」、「社會很不安全」的感覺?以下是隨手在港台主流媒體的新聞cap圖。新聞可能未必每每引發恐懼感受,或者對你來說是中性消息,但你不會否認的是,這些新聞不是令人正面、愉快的消息。

TVBS

TVBS

TVB

TVB

聯合新聞網

聯合新聞網

香港01

香港01


新聞散播負面消息,令讀者扭曲現實

即使負面新聞是事實,仍然會令讀者扭曲現實。以下是其一新聞例子。

香港疫苗:三人接種科興疫苗後死亡 港府未叫停接種計劃

截止3月8日香港共有約10.3萬人接種第一劑新冠疫苗 ...... 近期出現三宗接種科興疫苗後的死亡案例引發香港大眾疑慮和關注。香港新冠疫苗臨牀事件評估專家委員會(下稱委員會)陸續對三宗案例做出調查和定性。

科興疫苗與死亡並無直接關係

第一宗死者為63歲男性,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壓等疾病,目前委員會認為病人因有嚴重冠心病,導致嚴重心肌梗塞及肺水腫,出現呼吸衰竭死亡,與疫苗接種無關。另一名死者為55歲女子,...... 初步解剖資料顯示死者大動脈撕裂 ...... 疫苗注射與大動脈撕裂完全無關。第三例為71歲男子 ...... 病人短時間內去世,未有足夠資料判斷死因與接種疫苗的因果關係,要等待詳細解剖報告。

新聞雖在正文後段寫出官方醫學分析指病人死亡與疫苗無關,但是新聞標題卻寫:「港府未叫停接種計劃」。這令讀者有先入為主的想法:「有病人打疫苗後死亡應先暫停接種」,「病人打疫苗後死亡與疫苗有關」,「疫苗是危險的」。一則新聞可能讀者不以為然,但在該疫情期間,各媒體都大量報道疫苗死亡的新聞,你自然會考慮這事情可能是真了。正如你自信滿滿去求職或找伴侶,可是卻累累被人拒絕,你也會懷疑是否自己有問題了。

一個虛擬例子:假設新聞是該社會唯一信息來源,而政府禁令不準新聞報道疫苗死亡的新聞(留意,我沒說是道德正確)。讀者便完全不知道疫苗死亡的可能性,那麼讀者便沒有了疫苗懷疑論了。

現實情況是怎樣?現實情況是,沒有打疫苗更危險,沒打疫苗死亡率比打了疫苗的更大。而且事後諸葛的看,大部分人打了疫苗也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在當時社會,疫苗懷疑論就鬧得沸沸騰騰的。

長者死亡個案中約百分之74(2 837宗)個案未有接種疫苗,已完成接種兩劑新冠疫苗的80歲以上人士死亡率為百分之2.62,而接種一劑則為百分之5.59。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2203/20/P2022032000629.htm


這裡到現在也沒有說這是「假新聞」,並沒有。也沒有說媒體不應該報道這新聞,也沒有。重點是,儘管新聞媒體如實報道,儘管新聞媒體沒有使用誇張報道手法,但是讀者在接收到的是媒體日復日報道、多種媒體反反覆覆不停報道。加上鄰里之間也因其新聞報道而大肆討論,最後現實情況是,讀者仍不自覺地會誇大了其嚴重性,產生對現實真相的認知扭曲。其實,與洗腦無異。如果不喜歡洗腦一詞,轉一個輕一點說法:你對真實情況產生了「誤會」。


例子多不勝數:

多次報道公立醫院醫療事故時便會認為公立醫院質素差。
事實是醫療事故幾乎每天發生,只是或者不太嚴重沒有開記者會。
多次報道精神病人殺人,便會認為精神病人十分危險。
事實是大部分精神病人都是沒有攻擊性,更多的反而是傷害自己而非他人。
多次報道香港元朗/深水埗/尖沙咀區黑社會案件,便會認為該區治安差。
事實那些地方區治安與其他區域無異,而且翻查新聞各區其實也有黑社會案件發生。
多次報道南亞裔盜竊打劫的新聞,便會產生種族歧視。
事實是,打劫無關種族。

大量例子不勝枚舉,或者有部分「誤會」你能免疫,但總有部分你會踏入圈套。這些誤會,便是由於典型的歸納謬誤。將內容以偏概全,事實卻是因與果毫不關係。


新聞素養?

有人或說人應培養獨立思考、有新聞素養。現實是大多數人才不了鳥你什麼素養,有什麼資訊就看什麼,最多會加多一句「都不知是不是真的」。即使當他會查核資訊真確,他會如何查?google。然後google還是顯示出其他相似新聞,根本無法fact check。另外,一日新聞都過百篇,即使提倡新聞素養的人,我相信他自己也不會全部查核真確性。現實根本不可能這樣操作,大家也不是為查核新聞準確度而活。

題外話,新聞素養其實不應是「媒體素養」,是媒體它本身的素養嗎?不是應該媒體本身發佈新聞前有責任Fact Check,盡量確保資訊準確公正客觀嗎?從何時變到為讀者也有一定程度責任了?


以上問題,仍然是基於媒體報導的是基於事實,但還未說假新聞等問題。


假消息與色彩

現在大眾接收資訊來源非單一來自新聞機構,有討論區、whatsapp等。資訊來源混雜,whatsapp轉發容易,每個人也不需為發放假消息而負責任:「我只是轉發的,也是朋友傳給我而已!」。

這時新聞機構角色就十分重要了。可惜的是,各新聞機構都染上了顏色。大眾故對機構公信力存疑,或只相信他所支持的顏色機構之新聞報道。兩種顏色,兩種相反報道,但真相卻只能有一個,大眾該信哪個?再加上同溫室效應,有了立場的人,染上顏色的我們,幾乎一世都不可能相信對立顏色的報道。這時候,有顏色的新聞機構便可以為所欲為了。


新聞報道技巧

為吸引讀者眼球,有新聞媒體會常用以上技巧,令新聞更juicy。直至你按入內文,才知道與標題直觀感覺有所差距。

加入懸疑

為吸引讀者點擊連結,報道標題只說一半,要求讀者點擊連結才能看到答案。下圖例子便以「呢位富豪」,「某國總統」賣關子,教人收看全文。


斷章取義

標題寫:他遲早會回去。這句子讓讀者感覺特朗普也不太喜歡緊斯克。可是正文卻是指當時特朗普是稱讚馬斯克,稱他有才華。


加入意見,誇張內容

片段拍攝於11月4日晚上10時15分,於深水埗桂林街頭,4名青年男女席地坐在街頭,眾目睽睽下吸食懷疑「加料」的「太空油」電子煙,他們站立時腳步浮浮,神情呆滯,身體僵硬,有人狂吸幾口後更當場嘔吐,令途人側目!

報料人阿Sam指,當晚吃過晚飯後,經過上址見到此奇景,遂駐足拍攝長達10多分鐘,但這班青年如進了無人之境,自我陶醉,未有察覺。Sam形容他們猶如一群喪屍,不知道自己正做什麼,而他在現場猶如在看真人版的屍殺列車,他稱:「很反感,為何現時青少年變成這樣?」


短短幾段,這篇新聞已使用大量形容詞:眾目睽睽、令途人側目、奇景、喪屍、如在看真人版的屍殺列車、「很反感,為何現時青少年變成這樣?」。

這些形容詞,帶有強烈主觀描寫和情感色彩,按照wiki對「新聞客觀性」定義來說,每字每句都不客觀。

新聞客觀性:真實性是承諾只報道準確和真實的信息,不歪曲任何事實或細節以改善故事或更好地使問題與任何特定議程保持一致。中立性建議以公正、公正和公正的方式報道故事。在這種觀念下,記者不應站在任何相關方一邊,而只需提供所有相關的事實和信息。 第三個概念,超然,指的是記者的情感方法。從本質上講,記者不僅應該以公正的方式處理問題,而且應該以冷靜和不帶感情的態度處理問題。通過這種策略,故事可以以理性、冷靜的方式呈現,讓觀眾不受任何媒體影響而下定決心。


以AI改寫以上句子,較客觀的報道方式可以是:

11月4日晚上10時15分,深水埗桂林街有四名青年男女席地而坐,於公共場所吸食標註為「太空油」的電子煙。現場片段顯示,四人站立時步態不穩,神情呆滯且身體僵硬,其中一人吸食後出現嘔吐症狀,引起路人注視。

報料人阿Sam表示,當晚途經該處目擊過程並拍攝逾10分鐘,表示涉事青年未察覺其行為被記錄。 Sam向本報描述:「他們在現場狀態異常,如同不知道自己正做甚麼。」他同時提出疑問:「為何現時青少年變成這樣?」


加入立場

「咁都唔得」這一句話,是反問。加上前文及配圖,標題暗示讀者「理應要得」,暗示房署有問題。然而如按入去內文,是因為缺乏「公屋樓層門牌號」而無法查案。這可是合理的要求,必需的資料阿!

raw-image


不看新聞有利無幣

以上各新聞報道手法,雖稱不上為「假」,卻是容易令讀者誤會,以及不客觀報道,甚或有引導輿論之嫌。

這些新聞的問題,可能仍未足以令你決心不關注新聞。現在可打開任一新聞媒體看看,看看有多少新聞與你相關?

我親身實測,50篇新聞中只有一篇是與我較為相關,就是COLLAR演唱會賣票(COLLAR香港演唱會2025|6.20 Klook搶票攻略|座位表+直購連結)。那些與你無關的新聞不等於你不花時間看,你還是會有新聞標題吸引你點擊觀看。如有人持實用角度來看新聞,看新聞就是浪費時間。而以娛樂角度來看新聞,你當然還是仍可得到滿足。可是,這是高質量的娛樂嗎?或者問,你會選擇看新聞,還是打遊戲、看電影、看書等以外活動?它可還是在散播恐懼哦。

有人可能擔心不看新聞會失去重要資訊,也失去話題與人交流。可是,我不關注新聞的四年的經驗,事實證明,我沒有失去重要資訊。

我會在日常生活中,即使不看新聞,你還是總會吸收到你應會知的新聞資訊。這是無法被證明的,也許有點玄學,只你試過才知道:天總會帶給你應該要知道的事情。我在哪裡得知新聞?在街上路過便利店裡的報紙架、餐廳裡播放的新聞台、朋友或路人談論的話題中.....等等。

留意,我是建議「不關注」,不是「逃避」。分別在於「不關注」,是不持續且主動關注新聞,但看到會說「看到便看看吧,沒關係」的心態。逃避新聞,即看到新聞像是看到阿嫲裸體似的,一眼也不想看到。我建議的是前者。

那麼擔心失去交流話題如何辦?更輕鬆,你邀請同事或朋友大談該新聞,他能得到自我滿足感、有發揮的機會,你又能獲得資訊,一舉兩得。

可是我真的很想看某一內容

要是某一話題很吸引你,例如特朗普話題覺得鼠有趣,真的很想看,便看吧。想看時,Google搜尋「特朗普」,大量相關新聞一擁而上,只怕你看不完。我認為,這與不持續關注新聞不衝突,但當你戒掉新聞初見成效後,你會自然越來越少這個意欲,不必強忍。

另外,要是還是擔心失去重要消息,其實你不必看新聞哦。股市的,有股票應用程式內置也有大量消息;COLLOR演唱會,係是粉絲不用新聞報道也一早會知道;地震天災人禍的,要是真的嚴重到能影響你,你可是不用新聞看,你一下樓都會知道了(或者你一早死了)。

我想帶出的是,不是忍住不看,而是希望你能真心覺得:看了也只是浪費時間,得不到什麼,甚至可能被洗腦。你戒掉新聞後,或會比以往持續關注新聞時較遲獲得資訊,可是,有差嗎?當然有區別,但有差別嗎?要是有消息你很想知道,google便是了,毫不阻礙你獲得資訊的渠道。

現在,便刪掉全部新聞app和你追蹤的新聞頁面吧!

拒看新聞的生活藝術

我不關注新聞的四年的經驗,便是始於這本《拒看新聞的生活藝術》。本文集中描寫新聞在散播恐懼和新聞不真正,該書則有四點解釋為何你不應看新聞。時間久遠,又沒有書在手,我也不知本文論點有多少來自本書,有多少來自經驗了,建議大家可買一本看看。


不看新聞,擁有更多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青山太傻
2會員
34內容數
居住香港,正在嘗試躺平
青山太傻的其他內容
2025/06/16
什麼是Bookkeeping? Bookkeeping 是記錄 帳戶交易數據 (Account Transfer Data) 的過程。 什麼是A = E + L ? A = Asset 資產,包括所有公司持有的物件,例如大至桌子、電視,小至鉛筆、廁紙等都是公司資產。 E = Equity 權
Thumbnail
2025/06/16
什麼是Bookkeeping? Bookkeeping 是記錄 帳戶交易數據 (Account Transfer Data) 的過程。 什麼是A = E + L ? A = Asset 資產,包括所有公司持有的物件,例如大至桌子、電視,小至鉛筆、廁紙等都是公司資產。 E = Equity 權
Thumbnail
2025/06/13
這是為了有意學習穿搭的男子們而寫的。網絡上已經有很多有經驗的作者解說過,但可惜的是資訊過於分散。本人在學習穿搭初期便尋找了網上各文章和例子參考,又有不同文章內容互相衝突,需時長久,才能統合成一個融洽系統,以達到有自行審美的能力。本文便是為穿搭新手而寫的教學,由0開始,將所有你想知道的穿搭常識直白列出
Thumbnail
2025/06/13
這是為了有意學習穿搭的男子們而寫的。網絡上已經有很多有經驗的作者解說過,但可惜的是資訊過於分散。本人在學習穿搭初期便尋找了網上各文章和例子參考,又有不同文章內容互相衝突,需時長久,才能統合成一個融洽系統,以達到有自行審美的能力。本文便是為穿搭新手而寫的教學,由0開始,將所有你想知道的穿搭常識直白列出
Thumbnail
2025/06/01
我認為「控制」的定義是「不論要求方有沒有操控意圖,只要控制方提出的要求令被要求方感到不適,即是控制。然而如果被要求方認為要求方是合理的(即使客觀上存在明顯的控制),且自願配合要求方,便沒有了控制的存在。」 我這想法是來源於聖經經文:「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裡衣
2025/06/01
我認為「控制」的定義是「不論要求方有沒有操控意圖,只要控制方提出的要求令被要求方感到不適,即是控制。然而如果被要求方認為要求方是合理的(即使客觀上存在明顯的控制),且自願配合要求方,便沒有了控制的存在。」 我這想法是來源於聖經經文:「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裡衣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你是否發現,許多情感豐富的人雖然內心充滿愛和熱情,但生活卻未必如意?情感豐富常常意味著情緒波動較大,容易受到外界影響。當我們面對生活壓力、經濟困難或人際關係問題時,這些豐富的情感常被現實消磨,讓我們逐漸失去原本的熱情和愛,變得冷漠和消極。 ☑ 情感豐富的挑戰: 情感豐富的人,內心細膩敏感,常
Thumbnail
你是否發現,許多情感豐富的人雖然內心充滿愛和熱情,但生活卻未必如意?情感豐富常常意味著情緒波動較大,容易受到外界影響。當我們面對生活壓力、經濟困難或人際關係問題時,這些豐富的情感常被現實消磨,讓我們逐漸失去原本的熱情和愛,變得冷漠和消極。 ☑ 情感豐富的挑戰: 情感豐富的人,內心細膩敏感,常
Thumbnail
——直面缺點、哭是重生的必經之路、我的體悟與感謝
Thumbnail
——直面缺點、哭是重生的必經之路、我的體悟與感謝
Thumbnail
心簡單,慾寡少,就沒有那麼多的痛苦。
Thumbnail
心簡單,慾寡少,就沒有那麼多的痛苦。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的悲傷情緒,以及他對於悲傷的一些反思與感觸。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的悲傷情緒,以及他對於悲傷的一些反思與感觸。
Thumbnail
        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痛苦。通常,造成痛苦的因素,來自於某些「讓自己不舒服」的人。為什麼與某個人不合?為什麼就是「不對盤」?也許只是簡單的磁場不合,也許有宿怨,也許擋了別人的財路,不論什麼原因,這個「怨憎會」的業力總會在某個時間點引爆。
Thumbnail
        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痛苦。通常,造成痛苦的因素,來自於某些「讓自己不舒服」的人。為什麼與某個人不合?為什麼就是「不對盤」?也許只是簡單的磁場不合,也許有宿怨,也許擋了別人的財路,不論什麼原因,這個「怨憎會」的業力總會在某個時間點引爆。
Thumbnail
此文章描述憂鬱症並非可怕之事。 作者親身經歷九年憂鬱,從一開始的恨與討厭,逐漸轉變至理解與接納自己。他認為,正是因為憂鬱的存在,他學會珍惜幸福,並重視愛的價值。
Thumbnail
此文章描述憂鬱症並非可怕之事。 作者親身經歷九年憂鬱,從一開始的恨與討厭,逐漸轉變至理解與接納自己。他認為,正是因為憂鬱的存在,他學會珍惜幸福,並重視愛的價值。
Thumbnail
擔心真的過頭,令人難過到超級低落的程度。
Thumbnail
擔心真的過頭,令人難過到超級低落的程度。
Thumbnail
先前看到新聞,有些人會指責山難後的生存者、葬禮時的親人沒有流淚。 對於生氣、悲痛、欣喜等等情緒,人們似乎總覺得應該表現在外。 但是從心理學的角度,我們可能誤會了一些人。 人承受巨大壓力時,可能會做出機械性、不需要思考的事,例如藉由家務來舒緩壓力。  
Thumbnail
先前看到新聞,有些人會指責山難後的生存者、葬禮時的親人沒有流淚。 對於生氣、悲痛、欣喜等等情緒,人們似乎總覺得應該表現在外。 但是從心理學的角度,我們可能誤會了一些人。 人承受巨大壓力時,可能會做出機械性、不需要思考的事,例如藉由家務來舒緩壓力。  
Thumbnail
我只有憂鬱、焦慮、社恐。
Thumbnail
我只有憂鬱、焦慮、社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