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寫一篇<馴龍高手4DX>電影賞析。想要描述在電影院裡體驗騎在龍背上的震撼,當下的悸動具體而強烈,但是那些畫面,那些感覺,明明還留在身體裡,卻找不到語言讓它們出現。
我心想:「或許AI可以幫我解決這個困難?」
因此我報名了書店老闆的AI寫作課,讓我對AI徹底改觀,真正明白一件事:「我不是沒素材,而是缺乏系統化表達這些素材的方法。」
在課堂上,我把這篇舊文重新交給AI改寫。我沒有直接把文章餵給它,而是根據課堂指引,把一開始整理好的素材——像是《馴龍高手》拍攝時實際搭建的維京部落、主角與沒牙進行飛行測試的過程、還有自己對於4DX體驗的細節與震撼——統整給它,並清楚告訴它我想強調什麼感受、哪些細節不夠。這不是單純地「請它幫我寫」,而是一次合作。我提供原始感知,AI提供表達策略。
短短10分鐘,AI架構出動態沉浸感的畫面:海面逐漸逼近的3D錯覺、雲層由前向後掠過的動線,還有主角與沒牙在失控之後重新找回節奏的節點,加上座椅傾斜體感與視覺完美同步。這些體驗我原本都有「感覺」,AI像是一種鏡子,幫我把那些模糊「感受」提煉成語言。
我開始意識到,過去我只會用AI幫我改錯字、修文法、潤結尾,這根本是「大材小用」。真正有價值的,是透過和它的對話,把我原本腦中那堆模糊想法——一個畫面、一句台詞、一個殘存的情緒餘波——拉出來、攤開來、拆解成可以書寫的結構。
再繼續深入思考,我也更清楚地看見,AI在寫作過程中究竟該扮演什麼角色:它是一個極為強大的後端處理者,但絕不是創作的起點。前端的任務,包括釐清文章的目的、辨識目標讀者、選擇合適的語氣,搜集關鍵的素材,必須由我們來完成。
這也是這堂課的核心:一開始不急著教我們操作AI,而是先認識自己。我的慣性風格是什麼?我會帶給他人什麼印象?接著,課程讓我們面對一個根本問題:你為什麼寫這篇文章?寫給誰?你希望他看完後,做什麼?這些問題一旦被釐清,AI才能真正發揮作用,否則,只能寫出詞藻華麗,但沒有靈魂的空殼。寫作的確可以更快,但前提是你知道你要去哪裡。AI可以幫你修路、鋪橋,但你要指出明確的方向。
我想,這堂課教我們最寶貴的不僅僅是AI寫作的方法;而是在AI的高速節奏中,不迷失方向,持續鍛造創作的靈魂。
<附註>
AI修改前文章
AI修改後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