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長姐說要「多看病人」,但到底要看什麼?(上)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醫學生總是聽過一句話:
醫生和學長姐常說:「在醫院不要只埋頭讀書,而是要『多看病人』!」

那些學長姐眼中彷彿有內建電腦斷層,只要看病人一眼,就能抓出病況八九不離十;而我每天早上打開電腦,像抽籤一樣點開檢驗、掃一眼X光,走進病房寒暄問暖、問診半天,結果還是沒頭緒──我明明「看了」,卻好像什麼都沒「看到」。

這讓我不禁懷疑:「多看病人」到底要「看什麼」?要從哪裡著手,才能不再只是資料的搬運工,而是開始學會真正的臨床判斷?

後來請教一位前輩,他分享了一套屬於自己的整理步驟,每天一到醫院,就從這四個步驟下手,逐步把病人看懂。

Step 1:Vital Sign/I&O → 初步排除危急狀況 

剛開始接觸病房時,我常忍不住第一步就點開 Lab data,怕錯過什麼異常值。

但這樣容易陷入資料海洋中,看了一堆數據卻抓不到重點。真正的危急情況,往往在病人的Vital sign先顯現出來──掉血壓、低血氧、心跳快、喘、發燒,這些是最直接的警訊,也是決定後續檢查與處置順序的基礎。例如:
發燒 → 查 WBC、hsCRP、U/A、culture懷疑感染源
掉血壓 → 查 lactate、ABG、Hb、I/O,排除出血與灌流不足
掉血氧 → 看胸部X光、ABG,評估氧合、肺部是否惡化

這些線索都藏在病人的 Vital sign 裡,而任何變化都可能是重大事件的前兆,因此必須優先處置。

與 Vital sign 一起出現的還有I/O(輸入/輸出)
通常是腎衰竭、心衰竭、肺水腫、休克的病人才會記錄做水分控制
紀錄I/O對護理人員或是家屬都是一件有負擔的工作,因此每天都要記得追蹤,I/O就是醫師處理水分的根據。

Step 2:昨夜醫囑/護理紀錄 → 鎖定小事件與優先順序

看完Vital sign,排除重大事件後,接著看歷史醫囑和護理紀錄,看有發生哪些小事件
根據被多開新的檢查、藥物,就可以反推病人發生什麼問題

  • 多開了胰島素 → 留意血糖波動
  • 多開了輸血 → 注意是否發生急性或慢性出血
  • 急切brain CT→ 可能有新的神經學症狀、意識改變

如果前一天有緊急事件發生,透過歷史醫囑也可以很快地掌握病人做了哪些重要的檢查,目前診斷是什麼。如果都沒有醫囑更動,那昨晚是個平安夜,一切按照計畫走。

掌握病人昨晚動態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目的:覆盤自己白天是否有遺漏。

我曾經照顧一位新診斷松果體生殖細胞瘤的病人,白天主訴「頭脹、嗜睡、眼皮無力」,雖然有神經症狀,但因腫瘤三天brain CT正常,又剛開始化療,當下選擇繼續觀察。然而,第二天早上打開歷史醫囑,才驚訝地發現:值班醫師當晚安排了腦部電腦斷層,顯示急性阻塞性水腦症,病人當夜就緊急開刀,症狀才迅速改善。推測是治療後的腫瘤細胞死亡向下沉澱,阻塞了導水管造成水腦。

這次事件提醒我:即使病人病因已知,有先前影像,也不能掉以輕心。神經症狀是red flag sign,要考慮是否有新的變化。

病人的病程變化,藏在醫囑與紀錄的細節中。掌握「昨晚發生了什麼事」,不只幫助我們排定今天的優先順序,也是對自己白天判斷的回顧與修正。

Step 3:藥物調整 → 回應事件,準備出院

如果前面發現病人有緊急或異常事件,這時要評估是否需要藥物調整來應對,例如:

  • 抗生素是否升階?
  • 水分是否需補充或限制?
  • 胰島素是否需調整劑量?

但即便病情穩定,也不能忽略「藥物退場」的時機。每天都該問自己幾個問題:

  • 抗生素還要打多久?能不能換口服?劑量是否根據腎功能調整過?
  • 靜脈注射藥能否轉為口服?是否有機會為病人準備出院?
  • 類固醇還要繼續嗎?是否能逐漸減量?
  • 症狀藥物(如止咳藥、胃藥、鎮痛藥)是否仍有必要?

剛開始學習用藥時,我總是思考「還缺什麼藥」,但「上車」容易,「下車」難。本來病人住院只有打抗生素,快出院時多了胃藥、止咳藥、化痰藥、安眠藥、止痛藥,住院變成開了一整袋藥回家。

Step 4:檢查檢驗 → 驗證與篩檢 

最後才是看檢查。

雖然檢查最酷炫迷人,我們也最容易關注在這上面。如果一開始直奔檢驗檢查,看到一堆密密麻麻的數字,就像下面的表格,還真不知從何下手。

raw-image
raw-image

事實上,病人的臨床症狀變化已經提供了很多關鍵訊息,抽血檢查的目的有兩個:
第一是驗證自己的想法,根據症狀來聚焦檢查
第二是做系統性篩檢,因為有些問題病人不會馬上表現症狀,需要透過檢查定期監控、早期發現

  • 電解質異常(如 hyponatremia、hyperkalemia)沒有初期症狀,卻可能致命
  • 肝腎功能變化需要定期監測,通常到有症狀表現都已經非常嚴重
  • Blood culture, 其他檢體 culture, 更是感染期間最重要的檢查,是抗生素調整的指引

對病人有「初步理解」後,檢查結果才會說出有意義的話。

總結

透過每天的基本功訓練,培養臨床敏銳度,眾多資訊漸漸從模糊到清晰
最終不只是「看病人」,而是能「讀懂病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賴致源的沙龍
8會員
20內容數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賴致源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5/25
本文提供醫學生準備二階國考的策略建議,強調心態調整、考古題練習和善用Anki等工具,而非單純的苦讀。
2025/05/25
本文提供醫學生準備二階國考的策略建議,強調心態調整、考古題練習和善用Anki等工具,而非單純的苦讀。
2025/05/16
醫學生如何在臨床實習中獲得學長姐的教學指導?本文從時間、經驗和提問三個情境分析,提供醫學生如何有效提升學習效率的策略。
2025/05/16
醫學生如何在臨床實習中獲得學長姐的教學指導?本文從時間、經驗和提問三個情境分析,提供醫學生如何有效提升學習效率的策略。
2021/03/03
這篇會以我自己做筆記的經驗,附上大量舉例或文章來補充說明~
2021/03/03
這篇會以我自己做筆記的經驗,附上大量舉例或文章來補充說明~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分科考試成績公佈的日子,隨著簡訊鈴聲響起,未來的路漸漸浮出水面,但是,對於生涯抉擇仍感到迷茫,當年的我,也是如此。有鑑於此,我想跟大家分享就讀醫學系的這五年,我觀察到了哪些特色,希望能成為指引學子前行的明燈。
Thumbnail
分科考試成績公佈的日子,隨著簡訊鈴聲響起,未來的路漸漸浮出水面,但是,對於生涯抉擇仍感到迷茫,當年的我,也是如此。有鑑於此,我想跟大家分享就讀醫學系的這五年,我觀察到了哪些特色,希望能成為指引學子前行的明燈。
Thumbnail
生化實習看學長操作好無聊...心電圖實習女生會比較忙碌喔!(眨眼)
Thumbnail
生化實習看學長操作好無聊...心電圖實習女生會比較忙碌喔!(眨眼)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醫學生在臨床學習的經驗,包括學習節奏、技能種類、門診學習以及經驗心得。醫學生在臨床學習中遇到的挑戰和心態調整也得到了詳細描述。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醫學生在臨床學習的經驗,包括學習節奏、技能種類、門診學習以及經驗心得。醫學生在臨床學習中遇到的挑戰和心態調整也得到了詳細描述。
Thumbnail
以前,我在念研究所碩士班的時候,記得有一天,我照往常慣例會到系辦公室逛,順便找辦公室的助教學姐聊天,或是看報紙。
Thumbnail
以前,我在念研究所碩士班的時候,記得有一天,我照往常慣例會到系辦公室逛,順便找辦公室的助教學姐聊天,或是看報紙。
Thumbnail
分享醫學生在一般外科實習的經驗和心得,包括在實習中學到的技能和遇到的挑戰。
Thumbnail
分享醫學生在一般外科實習的經驗和心得,包括在實習中學到的技能和遇到的挑戰。
Thumbnail
本篇文章分享了醫學生在家庭醫學科實習期間的主要內容及經驗心得。在實習期間,醫學生主要進行報告作業、自主學習和觀摩學習,並分享了自己在病房探訪病人、與病人家屬溝通的經驗。作者認為在舒適的生活環境中學習得相對較少,心得也會比較減少。
Thumbnail
本篇文章分享了醫學生在家庭醫學科實習期間的主要內容及經驗心得。在實習期間,醫學生主要進行報告作業、自主學習和觀摩學習,並分享了自己在病房探訪病人、與病人家屬溝通的經驗。作者認為在舒適的生活環境中學習得相對較少,心得也會比較減少。
Thumbnail
本篇文章分享了醫學生在臨床學習過程中的經驗與心得,包括跟隨主治醫師和住院醫師看病人、打primary care病人的病歷和學習精神科相關主題的過程。作者從自己的觀點出發,分享了在精神科實習中的錯失與學習經驗。
Thumbnail
本篇文章分享了醫學生在臨床學習過程中的經驗與心得,包括跟隨主治醫師和住院醫師看病人、打primary care病人的病歷和學習精神科相關主題的過程。作者從自己的觀點出發,分享了在精神科實習中的錯失與學習經驗。
Thumbnail
希望幫助還沒進醫院的醫學生,能大概知道未來兩年的實習醫學生階段要幹嘛、可能會遇到的障礙,分享一些經驗跟心得,希望能扮演到“路燈”的角色,幫助大家比較不會跌倒,也能少走一些彎路。
Thumbnail
希望幫助還沒進醫院的醫學生,能大概知道未來兩年的實習醫學生階段要幹嘛、可能會遇到的障礙,分享一些經驗跟心得,希望能扮演到“路燈”的角色,幫助大家比較不會跌倒,也能少走一些彎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