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生總是聽過一句話:
醫生和學長姐常說:「在醫院不要只埋頭讀書,而是要『多看病人』!」
那些學長姐眼中彷彿有內建電腦斷層,只要看病人一眼,就能抓出病況八九不離十;而我每天早上打開電腦,像抽籤一樣點開檢驗、掃一眼X光,走進病房寒暄問暖、問診半天,結果還是沒頭緒──我明明「看了」,卻好像什麼都沒「看到」。
這讓我不禁懷疑:「多看病人」到底要「看什麼」?要從哪裡著手,才能不再只是資料的搬運工,而是開始學會真正的臨床判斷?
後來請教一位前輩,他分享了一套屬於自己的整理步驟,每天一到醫院,就從這四個步驟下手,逐步把病人看懂。
Step 1:Vital Sign/I&O → 初步排除危急狀況
剛開始接觸病房時,我常忍不住第一步就點開 Lab data,怕錯過什麼異常值。
但這樣容易陷入資料海洋中,看了一堆數據卻抓不到重點。真正的危急情況,往往在病人的Vital sign先顯現出來──掉血壓、低血氧、心跳快、喘、發燒,這些是最直接的警訊,也是決定後續檢查與處置順序的基礎。例如:
發燒 → 查 WBC、hsCRP、U/A、culture懷疑感染源
掉血壓 → 查 lactate、ABG、Hb、I/O,排除出血與灌流不足
掉血氧 → 看胸部X光、ABG,評估氧合、肺部是否惡化
這些線索都藏在病人的 Vital sign 裡,而任何變化都可能是重大事件的前兆,因此必須優先處置。
與 Vital sign 一起出現的還有I/O(輸入/輸出)
通常是腎衰竭、心衰竭、肺水腫、休克的病人才會記錄做水分控制
紀錄I/O對護理人員或是家屬都是一件有負擔的工作,因此每天都要記得追蹤,I/O就是醫師處理水分的根據。
Step 2:昨夜醫囑/護理紀錄 → 鎖定小事件與優先順序
看完Vital sign,排除重大事件後,接著看歷史醫囑和護理紀錄,看有發生哪些小事件
根據被多開新的檢查、藥物,就可以反推病人發生什麼問題
- 多開了胰島素 → 留意血糖波動
- 多開了輸血 → 注意是否發生急性或慢性出血
- 急切brain CT→ 可能有新的神經學症狀、意識改變
如果前一天有緊急事件發生,透過歷史醫囑也可以很快地掌握病人做了哪些重要的檢查,目前診斷是什麼。如果都沒有醫囑更動,那昨晚是個平安夜,一切按照計畫走。
掌握病人昨晚動態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目的:覆盤自己白天是否有遺漏。
我曾經照顧一位新診斷松果體生殖細胞瘤的病人,白天主訴「頭脹、嗜睡、眼皮無力」,雖然有神經症狀,但因腫瘤三天brain CT正常,又剛開始化療,當下選擇繼續觀察。然而,第二天早上打開歷史醫囑,才驚訝地發現:值班醫師當晚安排了腦部電腦斷層,顯示急性阻塞性水腦症,病人當夜就緊急開刀,症狀才迅速改善。推測是治療後的腫瘤細胞死亡向下沉澱,阻塞了導水管造成水腦。
這次事件提醒我:即使病人病因已知,有先前影像,也不能掉以輕心。神經症狀是red flag sign,要考慮是否有新的變化。
病人的病程變化,藏在醫囑與紀錄的細節中。掌握「昨晚發生了什麼事」,不只幫助我們排定今天的優先順序,也是對自己白天判斷的回顧與修正。
Step 3:藥物調整 → 回應事件,準備出院
如果前面發現病人有緊急或異常事件,這時要評估是否需要藥物調整來應對,例如:
- 抗生素是否升階?
- 水分是否需補充或限制?
- 胰島素是否需調整劑量?
但即便病情穩定,也不能忽略「藥物退場」的時機。每天都該問自己幾個問題:
- 抗生素還要打多久?能不能換口服?劑量是否根據腎功能調整過?
- 靜脈注射藥能否轉為口服?是否有機會為病人準備出院?
- 類固醇還要繼續嗎?是否能逐漸減量?
- 症狀藥物(如止咳藥、胃藥、鎮痛藥)是否仍有必要?
剛開始學習用藥時,我總是思考「還缺什麼藥」,但「上車」容易,「下車」難。本來病人住院只有打抗生素,快出院時多了胃藥、止咳藥、化痰藥、安眠藥、止痛藥,住院變成開了一整袋藥回家。
Step 4:檢查檢驗 → 驗證與篩檢
最後才是看檢查。
雖然檢查最酷炫迷人,我們也最容易關注在這上面。如果一開始直奔檢驗檢查,看到一堆密密麻麻的數字,就像下面的表格,還真不知從何下手。


事實上,病人的臨床症狀變化已經提供了很多關鍵訊息,抽血檢查的目的有兩個:
第一是驗證自己的想法,根據症狀來聚焦檢查
第二是做系統性篩檢,因為有些問題病人不會馬上表現症狀,需要透過檢查定期監控、早期發現
- 電解質異常(如 hyponatremia、hyperkalemia)沒有初期症狀,卻可能致命
- 肝腎功能變化需要定期監測,通常到有症狀表現都已經非常嚴重
- Blood culture, 其他檢體 culture, 更是感染期間最重要的檢查,是抗生素調整的指引
對病人有「初步理解」後,檢查結果才會說出有意義的話。
總結
透過每天的基本功訓練,培養臨床敏銳度,眾多資訊漸漸從模糊到清晰
最終不只是「看病人」,而是能「讀懂病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