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和會」:從14點到打回原點,威爾遜的和平夢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1919年1月18日,「協約國」與其同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齊聚法國巴黎,召開一場前所未有的和平會議——巴黎和會(The Paris Peace Conference),目標是重建歐洲、懲罰德國,以及避免未來戰爭的再度爆發。然而,這場歷時一年多的會議,最終不僅未能確保持久和平,還埋下了另一場世界大戰的種子。

背景:戰火過後的殘破歐洲

1918年底,一戰在歐洲造成了數千萬傷亡與數百億美元的破壞。主要戰敗國如德國、奧匈帝國、鄂圖曼帝國與保加利亞面臨政治瓦解與經濟崩潰,而戰勝國則必須決定如何處理這些國家及重新劃分世界秩序。

(巴黎和會的瘋狂和平派對:大國們的「說好的和平呢?」 1919年1月,一群穿著西裝、滿臉嚴肅的政治大咖們,齊聚花都巴黎,開啟一場持續十六個月的「和平拼圖大賽」。這不是什麼文青咖啡展,而是一場想要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亂七八糟局勢的國際拼桌——"巴黎和會",也就是「我們該怎麼懲罰德國」的會議。)

「協約國」主要成員包括:

法國:總理克里孟梭(Georges Clemenceau),希望削弱德國、確保國境安全。 英國:首相勞合·喬治(David Lloyd George),尋求平衡懲罰與穩定。 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Woodrow Wilson),帶著「十四點和平原則」主張民族自決與建立國際聯盟。 義大利:總理奧蘭多(Vittorio Orlando),希望取得奧匈帝國舊領。

(世界是怎麼爛掉的? 戰火燒了四年,歐洲像剛熬夜打完網遊的伺服器一樣全面崩潰。城市成了磚塊藝術裝置,經濟變成負值,國界線亂得像幼兒園塗鴉。 此時四大巨頭登場!我們稱他們為: - "🇫🇷 克里孟梭":代表法國,「我要把德國打到祖宗都道歉」。 - "🇬🇧 勞合·喬治":英國的平衡高手,一邊擔心選民,一邊喝著下午茶想懲罰誰。 - "🇺🇸 威爾遜":美國的理想主義少年,拿著「十四點和平原則」企圖改造地球。 - "🇮🇹 奧蘭多":義大利代表,期待戰後派對能分到大披薩一片,結果連義大利麵都沒看到幾根。)

raw-image

談判桌上的角力

儘管有約30多國參與會議,實際上真正掌控決策的是被稱為「四巨頭」的美、英、法、義領袖。各自的利益盤算與政治壓力使得談判過程充滿分歧:

- "美國"希望建立一個公正的新秩序,主張民族自決與國際合作。

- "法國"則決意要削弱德國,使其永無再戰能力。

- "英國"在懲罰與和解之間搖擺,注重海外殖民與歐洲力量平衡。

- "義大利"期盼兌現戰時承諾,獲得領土獎賞。

亞洲與非洲的殖民地幾乎未被納入會議的主體討論,被視為大國交易的籌碼之一。

(談判桌的比腕力秀 別看大家穿西裝,其實心裡都在尖叫。 - 🇺🇸 威爾遜:「民族自決萬歲!我們要和平與愛~」 - 🇫🇷 克里孟梭:「愛?我們要賠款,德國給我跪下!」 - 🇬🇧 勞合·喬治:「呃…大家冷靜點,先來杯紅茶?」 - 🇮🇹 奧蘭多:「沒人理我…我回家了(真實事件:奧蘭多一度氣到退席)」 與會的30多國,就像婚禮上的親戚,不是來決策的,是來吃喜酒和看看能不能撿點好處。)

「凡爾賽」條約:和平,還是復仇?

1919年6月28日,正值斐迪南大公被刺五週年紀念,德國代表被迫在凡爾賽宮簽署《凡爾賽條約》——這份條約成為巴黎和會的核心成果,也成為20世紀國際政治最具爭議的文件之一。

主要條款包括:

- 德國承認戰爭責任(「戰爭罪行條款」) - 賠款高達1320億金馬克(約等於數千億美元) - 陸軍限制在10萬人,禁止空軍與重型武器 - 割讓大量領土,如「阿爾薩斯-洛林」歸還法國、但澤自由市設立、波蘭獲得「波蘭走廊」 - 萊茵區非軍事化,接受盟軍佔領

德國社會普遍視此條約為「羞辱性和平」(Diktat),為「納粹」主義崛起提供情緒土壤。


(《凡爾賽條約》:和平協議還是復仇清單? 這份條約就像寫在報復心裡的情書,對德國來說簡直是全民惡作劇: - 「戰爭是你們(德國)搞出來的,先道歉!」 - 「這是你要還的錢,一輩子可能都還不完喔(真的還不完)」 - 「軍隊?你只能保留一隻象徵性的吉祥物程度就好」 - 「阿爾薩斯-洛林還我們,我們明信片都寄不到了!」 - 「波蘭得有個走廊,不然海邊吹風太難過了」 德國代表簽約時幾乎要哭出來,還有人說「我們是被槍指著來簽條約的」。)

國際聯盟」與威爾遜的夢想

巴黎和會另一項重大成果是成立「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旨在促進國際協商、防止戰爭再起。這是美國總統威爾遜推動的理想構想,希望透過多邊主義與集體安全,讓大戰不再重演。 但諷刺的是,美國國會最終拒絕加入國際聯盟,使其喪失最重要的參與者之一,也削弱了該組織的威信與執行力。

(威爾遜與他的超理想大夢 威爾遜像在開 TED Talk,一口氣提了十四點改革計劃,還創辦了國際聯盟這個和平俱樂部,目的就是「大家不要打架好嗎?」 結果呢?美國國會說:「不想參加這個俱樂部,太花錢又太多聚會了。」然後美國就退出了自己創的社團。)

重劃邊界與民族問題

巴黎和會還涉及對「戰敗國」領土的重新劃分,導致許多新興國家誕生,如:

- 捷克斯洛伐克 - 波蘭 - 波羅的海三國 - 南斯拉夫王國(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合併)

然而,新的疆界劃分往往忽視實際民族分佈,使得許多國家內部矛盾叢生,為未來衝突埋下火種。

(世界地圖變拼圖,民族問題變神秘盒子 巴黎和會也決定了新國家的誕生: - 捷克斯洛伐克:成功合體! - 波蘭:終於復國了,開心地呼朋引伴 - 南斯拉夫:像是一場強迫配對的民族婚禮 - 波羅的海三小國:跳出俄羅斯家門自己開店 不過邊界畫得像沒帶眼鏡的畫家下筆,民族問題埋下了未來的麻煩種子。)

被忽視的聲音:殖民地與亞洲的挫敗

會議對亞洲與「非西方」世界多有忽視,例如:

- 中國雖為戰勝國,卻失去對「山東」的主權訴求,引發「五四運動」。

- 日本被承認為戰勝國,取得德國在華利益與南洋群島委任統治權,但其提出的「種族平等提案」遭拒絕,引發不滿。

- 越南青年胡志明曾試圖向會議遞交請願書,呼籲法國殖民統治改革,卻遭冷落。

這些事件標誌著殖民地對「自決」原則的幻滅,也成為日後反殖民、民族主義浪潮的序章。

(被放生的亞洲朋友 - "中國":心想「終於是戰勝國了」,結果山東交給日本?!氣得學生上街示威,成了「五四運動」。 - "日本":滿心期待成為種族平等的先驅,但提案被打槍。 - "越南的胡志明":默默遞交一份和平請願書,但沒人搭理,於是他轉身走向另一條革命路。 亞洲與非西方世界如同被忘在客廳角落的觀眾,只能目送白人代表們決定全球命運。)

後果與歷史評價

巴黎和會的短期成效是終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劃定新的國際秩序;但從長遠來看,它的成果飽受批評:

- 對德國過於苛刻的條款激化了民族仇恨與極端主義 - 「國際聯盟」缺乏實權,無力阻止後來的侵略 - 不合理的疆界劃分引發種族衝突與戰爭 - 和平未能涵蓋全體利益,使部分國家產生被背叛感

歷史學家約翰·梅納德·凱因斯曾在1920年發表《和平成果》(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e Peace),預言這場會議會導致新的災難。他的預言,後來在1939年成真。

理想與現實的碰撞

巴黎和會是一場理想與現實交錯的博弈。它嘗試為破碎的世界建立新秩序,卻未能真正治癒戰爭創傷。會議將戰爭的劍插回了鞘中,卻也在鞘上刻下下一場戰爭的名字。

(總結:這和平,和平嗎? 巴黎和會就像一場盛大的婚禮,卻沒有新郎新娘,只有一堆爭分手財產的親戚。雖然當下簽了協議,但沒人真正滿意——結果沒過多久,第二次世界大戰就登場。 克里孟梭心想:「這樣就好了,德國再也爬不起來!」 凱因斯在旁邊大喊:「你們這是造新災難的配方啊!」(他說對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西洋歷史小故事的沙龍
0會員
11內容數
說說西洋歷史故事。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每天都會見面,多月來她從未向羅力軍官說過任何一句說話,現在她只能說:「再會!」也是她唯一的一句說話。
Thumbnail
每天都會見面,多月來她從未向羅力軍官說過任何一句說話,現在她只能說:「再會!」也是她唯一的一句說話。
Thumbnail
  《帝國毀滅》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最後一場戰役─柏林戰役(1945/4/16~5/2),從蘇聯攻進柏林,到希特勒(Adolf Hitler, 1889-1945)於4月30日自殺、德意志第三帝國(納粹德國)於5月8日簽署投降書,從此宣告納粹政權瓦解。而這短短的17天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Thumbnail
  《帝國毀滅》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最後一場戰役─柏林戰役(1945/4/16~5/2),從蘇聯攻進柏林,到希特勒(Adolf Hitler, 1889-1945)於4月30日自殺、德意志第三帝國(納粹德國)於5月8日簽署投降書,從此宣告納粹政權瓦解。而這短短的17天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Thumbnail
近期北韓舉辦電影觀影會,播放了1944年的蘇聯紀錄片《列寧格勒的偉大勝利》,藉以加強北韓和俄羅斯的友誼。這裡指出兩國目前在國際上的孤立,以列寧格勒戰役為例,探討了兩國可能透過相互支援來渡過難關。最後,兩國在經濟、外交、軍事等方面的緊密合作,俄羅斯也可能再次訪問北韓,也強調了北韓對俄羅斯的戰略價值。
Thumbnail
近期北韓舉辦電影觀影會,播放了1944年的蘇聯紀錄片《列寧格勒的偉大勝利》,藉以加強北韓和俄羅斯的友誼。這裡指出兩國目前在國際上的孤立,以列寧格勒戰役為例,探討了兩國可能透過相互支援來渡過難關。最後,兩國在經濟、外交、軍事等方面的緊密合作,俄羅斯也可能再次訪問北韓,也強調了北韓對俄羅斯的戰略價值。
Thumbnail
  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谈一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首都柏林,曾经遭受过多少次的轰炸?现在,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二战期间,对柏林发起的第一次轰炸来自于英国皇家空军,时间是1940年8月25日夜间。随后的几个月,英国空军又对柏林发动了几次空袭。对柏林的空袭行动,第一阶段
Thumbnail
  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谈一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首都柏林,曾经遭受过多少次的轰炸?现在,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二战期间,对柏林发起的第一次轰炸来自于英国皇家空军,时间是1940年8月25日夜间。随后的几个月,英国空军又对柏林发动了几次空袭。对柏林的空袭行动,第一阶段
Thumbnail
一、關於法軍攻打台灣的理由 卡爾·馮·克勞塞維茨說過,戰爭是政治的延伸,必須要理解法軍攻打台灣的理由,才能正確的解讀法軍的行動方針。事情發生在1884年,法國在普法戰爭戰敗之後背負了大量的戰爭賠償(50億法郎,約等於今天1.15兆新台幣,大概是把現代台灣一年的財政收入全部噴光。根據俾斯麥的計算
Thumbnail
一、關於法軍攻打台灣的理由 卡爾·馮·克勞塞維茨說過,戰爭是政治的延伸,必須要理解法軍攻打台灣的理由,才能正確的解讀法軍的行動方針。事情發生在1884年,法國在普法戰爭戰敗之後背負了大量的戰爭賠償(50億法郎,約等於今天1.15兆新台幣,大概是把現代台灣一年的財政收入全部噴光。根據俾斯麥的計算
Thumbnail
  朋友们好,我们来谈一谈在列宁格勒保卫战中,苏联红军最终坚持了多久?戴上你的金丝边框眼镜,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当德军的巴巴罗萨行动展开以后,德国军队直奔苏联第二大城市列宁格勒。1941年8月,德军从西部和南部开始逼近,包围了这座城市,使列宁格勒到莫斯科的铁路失去了
Thumbnail
  朋友们好,我们来谈一谈在列宁格勒保卫战中,苏联红军最终坚持了多久?戴上你的金丝边框眼镜,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当德军的巴巴罗萨行动展开以后,德国军队直奔苏联第二大城市列宁格勒。1941年8月,德军从西部和南部开始逼近,包围了这座城市,使列宁格勒到莫斯科的铁路失去了
Thumbnail
  朋友们好,我们来谈一谈二战时期盟国和轴心国的战俘的命运。之前我有谈过德军战俘在美国战俘营逃跑的故事,但是并非所有的战俘的命运都像那位可以逃跑的那样。戴上你的金丝边框眼镜,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吧。   1945年1月1日这一天,德国军队开始从比利时和边境地区的阿登森林撤军。与此同时,美军在这
Thumbnail
  朋友们好,我们来谈一谈二战时期盟国和轴心国的战俘的命运。之前我有谈过德军战俘在美国战俘营逃跑的故事,但是并非所有的战俘的命运都像那位可以逃跑的那样。戴上你的金丝边框眼镜,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吧。   1945年1月1日这一天,德国军队开始从比利时和边境地区的阿登森林撤军。与此同时,美军在这
Thumbnail
  朋友们好,今天我们来谈一谈德军在东线战争中的巴巴罗萨计划存在着哪些漏洞?戴上你的金丝边框眼镜,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1941年10月6日这一天,海因茨·古德里安在日记中提到,来到苏联战役,第一次看到了雪。事实上,对于如此大规模的行动来说,巴巴罗萨行动的计划最初设定的极其粗略。在最初的
Thumbnail
  朋友们好,今天我们来谈一谈德军在东线战争中的巴巴罗萨计划存在着哪些漏洞?戴上你的金丝边框眼镜,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1941年10月6日这一天,海因茨·古德里安在日记中提到,来到苏联战役,第一次看到了雪。事实上,对于如此大规模的行动来说,巴巴罗萨行动的计划最初设定的极其粗略。在最初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